
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正式发布,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本次白皮书首次公布了未婚不婚人群遗嘱、中青年人群遗嘱等一批广受关注的遗嘱数据。同时对上海等地区性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各角度分析解读遗嘱数据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
未婚不婚者遗嘱受益人大多为父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单身潮”,我国单身人口总数超3亿人,其中“不婚族”约占单身人数四分之一。为保障个人财产安全和未来生活规划,很多未婚不婚者选择早早立下遗嘱。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共有1369名未婚不婚者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2017年至2022年六年间,这个数据总量增长了12倍,且呈现逐渐攀升的趋势。2017年有101名未婚不婚者订立了自己的遗嘱,这个数据在2022年上涨至344人,其中女性未婚不婚者所占比例高达71.51%。
30岁的丁先生,是一名独居未婚人士,平常生活作息非常不规律,随着社会越来越来多“996、007”上班一族猝死的新闻浮现,他很担心自己会出现什么意外,想了很久怎么才能为父母留下一些保障呢?在机缘巧合下他在网上了解到中华遗嘱库,丁先生立嘱时表明,“我的财产一部分会留给妈妈,一部分给朋友,必要时可以照顾一下母亲。立遗嘱在老年人的想法中,可能觉得你还那么年轻,想太早了,以后再说吧。但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了解到这些一点都不早,它会让人更加正视自己的人生,挣的每一分钱、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更有意义。”
33岁的小刘是一名未婚女士,早年父母在意外中双双离世,自己继承了父母的房产,与80多岁的外婆住在一起。每每想起父母的意外离世,刘女士十分忧心,更担心自己遭遇不测后,年事已高的婆婆无人照顾。在姨妈的提议下,刘晓雯决定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她希望“将来自己万一有意外,可以将财产指定给自己信任的人继承,但同时保障外婆的居住权。”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分析,未婚不婚者遗嘱的受益人通常是其父母,指定朋友等非法定继承人的比例也有18.18%,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有1.72%的未婚不婚者将遗产指定由子女继承。“这些应该是非婚生子女。”陈凯说。
30岁立遗嘱人数近三成
据《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开始,60岁以下立遗嘱的人数逐年上升,至2022年,60岁以下订立遗嘱的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为29.74%,说明遗嘱正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关注。
从数据上来看,中青年人的遗嘱中涉及不动产的比例占比最高,占比达到98.01%,其次为银行存款占比达35.65%,公司股权占比有着明显的升幅。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出目前财产呈现多样化,也反映出市民对财产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34岁的黄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从事金融工作,长期在各地奔波,已经五年没有回老家见父母了,工作十年攒下了一笔存款想给父母买一套房子,但2022年房产市场低迷让他改变想法,他想一旦发生意外,要将这笔钱留给父母。
黄先生说,他的职业性质特殊,一年有300天都要熬夜加班,身边有同事因为熬夜身体撑不住,年纪轻轻就走了。“我希望父母能有一个保障,在网上偶尔知道了中华遗嘱库,所以立下一份遗嘱给父母,是一个安心的保障”。
《白皮书》数据显示,“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3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主要考虑的风险;“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30-39岁人群立遗嘱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50-59岁的遗嘱人而言,“子女的婚姻风险”则成为其首要考虑的因素。
陈凯表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婚姻情况主要以“已婚”人群为主,其次是再婚和离异人群,婚姻状况为“离异”的比例达11.27%,远高于老年人群。“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人群财产分配更为复杂,财产风险更高,因此订立遗嘱的必要性更大。”
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以北上广为主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共有25979人通过中华遗嘱库立遗嘱,占全国总量的10.81%。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立遗嘱人群总体以60-70岁之间为主, 且比例逐年上涨,立遗嘱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据《白皮书》数据分析,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已有2531位中青年人通过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约占全国中青年遗嘱总量的23.08%。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区域以北上广为主要的地区,各地区中青年立遗嘱人数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上海地区老年立遗嘱人群的婚姻情况多数集中在已婚(均一次婚姻)状况。再婚和离异的人群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上海地区立遗嘱人群的遗嘱在分配方案上,直接继承人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从数据可以看出,遗嘱人选择“配偶先继承,子女后继承”的分配方案有上升的趋势, 选择“子女直接继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
上海地区立遗嘱人群主要处分的财产以不动产、银行存款为主。六年来,遗嘱中所涉及财产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2019年起,处理证券、基金类的财产逐步增多。
头图来源:中华遗嘱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