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中,笔者走进彭浦新村居民钟松林阿姨家,看到室内窗明几净,独用卫生间宽敞明亮。“现在什么都很方便,这张床还是给我们家的小双胞胎准备的。”走进右手边的卧室,钟松林阿姨指着一张挂满了卡通玩偶的双层木床,笑着说道。
在彭浦新村“旧房改造”完成前,钟阿姨家不是这样的。“以前走进这些小区,室内狭窄的过道里堆满了脸盆、自行车、旧书报、纸箱等生活物品,几家人共用厨卫,邻里之间经常会发生纠纷。”彭浦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彦平告诉笔者。
据李彦平介绍,上世纪50年代,一批机电工业大厂落户在原彭浦乡地区,彭浦工业区在此建起。为了解决彭浦工业区工人和家属的住宿问题,1958年,彭浦工业区在场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东、闻喜路两侧建起了56幢职工宿舍,建筑面积达16.9万平方米,迁入1200多户职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后续通过逐步建设,演变成了现在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4个住宅小区。
当年只有劳模、先进工作者才有可能住的房子,如今却面临着年久失修、设施简陋、结构老化、管线老化、屋顶漏水、地面积水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受当时住房条件限制,一套三房户型往往分配给两到三户人家居住,造成了合用厨卫的情况。
虽然居住条件一般,但很多老工人对彭浦新村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于是,如何改变这些小区的现状,让曾经的劳模、先进工作者安度晚年,成为彭浦新村在城市更新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2005年,上海市下发《上海市旧住房综合改造管理暂行办法》,彭浦新村街道抓住机会,在全市率先探索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通过“改扩建”“加层扩建”“拆除重建”等方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随着投入的加大,彭三四期的新房还被设计成高层、配备了电梯,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梯难的问题。
目前,彭浦新村街道已先后完成彭五、彭七及彭三小区的改造,累计改造房屋102幢、改造面积180222平方米,受益居民4907户。旧改完成后,居民可以“旧房换新房”,合用煤卫变独用煤卫、每家每户都会配置阳台,小区温水游泳池、健身馆、瑜珈室、乒乓球馆、长者照顾之家、早教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配套设施也将配置齐全。
如今,从钟松林阿姨家的小阳台向下望去,可以看到彭浦新村的在建项目彭一小区。彭一小区是彭浦新村街道最后一个非成套小区,刷新了最大改造项目、最多改造户数、最高生效比例等全市多项旧住房成套改造纪录。至此,彭浦新村街道已经实现不成套改造全覆盖。
头图为在建中的彭一小区。李美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