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电动自行车不得上楼、入户”写入344个《社区防火安全公约》、在部分街道试点推广换电柜、在楼宇内安装梯控提醒杜绝电瓶车进楼……5月24日,记者从奉贤区了解到,在治理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停车难”问题上有了“奉贤经验”。
日均搬移电瓶车100多辆,天天一身汗
“刚开始,我们每天平均要搬100多辆电瓶车,一天下来一身汗……”上午时分,记者来到了奉贤区的秋月朗庭小区,平安志愿者直言,这一情况随着电动自行车治理“组合拳”的出台后,得到了有效改善。
秋月朗庭小区有高层建筑也有低层楼房,老旧小区和新式小区面临的问题在这个小区集中体现,也是奉贤地区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的“缩影”。
“治理初期,我们也是不断巡逻和宣传、告诫,但收效不大,经常反复。”社区民警王依超告诉记者。这些举措只能治理电动自行车违停、违充等问题,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
多部门联合后在小区新增了临时停车点。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小区建设时只设置了210个充电停车位、700个无充电停车位,与小区内1400辆电动自行车的实际使用量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且停车位大多集中在北侧高层楼栋地下……”物业经理吴守林道出了问题所在的“瓶颈”。
为此,派出所提请多部门开展协商,逐步增加地面停放点,小区先后完成了4处绿化带改造硬化,并通过搭建临时雨棚的方式,增设7处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增加停车位200余个。如今,停车问题得到缓解后,小区电动自行车入楼入户乱象明显减少。
40名警力整治1.2万辆电动自行车,显然不够
据悉,奉浦街道行政区域面积15.51平方公里,下辖19个居委,48个居住区,1个商业圈,2个地铁站点,常住人口8.16万人,3.5万多户,居民电瓶车保有量至少在1.2万辆以上,还有过境或换乘等临时停靠也有1万辆以上……
对于电动自行车“不安全充电、不规范停放”整治的难度,奉浦派出所所长唐杰心知肚明:光靠所里40余名警力来整治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和排查各小区的安全隐患肯定不行,只有疏堵结合方能破解电动自行车“停车难、充电难”。
安装梯控系统后能够及时发现电梯入户情况。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滴滴滴滴……电动自行车禁止进入楼道、电梯……”家住上院小区的李先生下班回到小区,刚一坐上电梯,就听到报警声响起,电梯门也一直合不上。同时,小区消防控制中心也同步触发了梯控报警装置,物业人员通过电梯广播提醒李先生:“本小区电梯安装了电动自行车梯控预警系统,识别到您将车辆推进电梯,请将车辆停放至集中停放点,请您配合!”
试点推广充电柜从源头解决“瓶颈”问题
随着梯控系统在高层小区的引入安装,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的问题得以缓解,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小区里的集中充电点数量有限啊,很多人长时间占着位置,我们没办法正常充电……”“将电动自行车电瓶拿进家里充电不是更加不安全吗?”不断有居民在社区警务微信群内发表类似的声音。
为了解决“充电难”问题,多家部门又坐在一起展开了商讨研究。“为什么不引入换电站呢?是不是可以参照商圈针对外卖、快递的换电站引入我们的社区呢……”很快,奉浦街道牵头引入了“共享换电”试点,提出在公共区域,设置面向全体市民的共享换电柜,作为集中充电点的补充。
目前,辖区居民每月可以在这些换电柜上换电10次,单次骑行公里数为40公里,基本能够满足普通家庭一个月的使用量,而费用则和家中的宽带、电话费进行“打包”支付。
奉浦街道正在试点推广换电柜。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至今,街道辖区范围内已完成20处换电柜布点,200个电池仓,最高可覆盖800余人次……。“年轻人接受度还是挺高的。”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对于一些中老年人可能在操作上还有些困难,知晓度不是太高。
“充电柜的电力总成需要包覆金属管材,达到防火功效;各电池仓灭火材料应选用更符合锂电池燃烧特性的材料达到快速灭火;充电柜的布置点位应背靠不燃材料,避免引发连锁效应……”治安支队消防条线负责人周杰对建设单位给出整改建议,不断增加换电柜和点位的安全性。
下一步,奉浦街道将逐步完成300-350处换电柜的布点,计划可覆盖用户1.4万-1.6万人次,基本覆盖街道现有电瓶车保有量。
今年6月1日起,上海电动自行车也将迎来“新规”,修改后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而在奉贤区,相关的“经验”已经提前总结,据悉,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44个居民小区和村委会把“电动自行车不上楼、入户”“不得飞线充电”“严禁人车同屋”等要求写入了《社区防火安全公约》。
头图为居民正在小区门口的换电柜进行电池更换。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