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收获“稳稳的幸福”!上海今年计划推进3800多个民生项目建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4-06-04 14:00

摘要: 上海每年都要实施一批富含烟火气的民生项目,打通服务市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步行15分钟,在你生活工作的社区可以去到哪里,做些什么?6月4日,记者从市政协“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情况”委员视察活动中了解到,上海每年都要实施一批富含烟火气的民生项目,打通服务市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中,2023年建设完成3100多个,今年计划推进3800余个民生项目建设实施。


打造“人民坊”加“六艺亭”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以1600个生活圈为基本单元,在全市城乡范围内共划定了860个城镇生活圈、740个乡村生活圈,突出规划引领、整合平台资源、强化功能融合,统筹推进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5分钟就业服务圈、附属空间开放等民生保障工作。


其中,以“人民坊”规划建设为牵引,打造“1+N”标志空间。未来希望1600个社区生活圈中,每个生活圈内,都能够因地制宜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人民坊”和若干个“六艺亭”小微民生设施。通过“人民坊”整合各类功能,服务全龄人群,加快实现布局全覆盖,目前,部分区在“人民坊”“六艺亭”的建设上,已经走在前面,例如徐汇的“生活盒子”、浦东“望江驿”、普陀“苏河驿”、青浦“幸福社区”、嘉定“我嘉·邻里中心”等,都有非常好的实践探索。为加强典型示范作用,今年还联合各区,选取了16个点位开展设计方案征集。


上海正着力推进生活圈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市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使用的“手机上的生活圈”。去年在普陀曹杨、浦东陆家嘴先行试点开发了生活圈电子地图,居民通过随申办就可以查看到自己“5-10-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的生活圈设施的点位、运营状态和路线导航,最大程度提升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和体验感。


增加“宝宝屋”和托班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努力满足幼儿家庭托育服务需求,当前幼儿园托班能开尽开、应开尽开。目前已有75%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可提供近4万个托额。同时,自2022年3月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试点开出首个“宝宝屋”至今,全市已有近270 家“宝宝屋”,覆盖95%以上的街镇,常态化提供近2.4万个托额,2024年一季度已累计服务5.3万人次。


今年,上海将通过市级实事项目累计新增不少于7000个社区托育“宝宝屋”托额,以及不少于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进一步加强各类托育服务科学布局,不低于80%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到"十四五"末,不低于85%的幼儿园开设托班。


除此之外,申城还将持续开展老年大学倍增计划,新增3所区级老年大学,5所高校老年大学。全年培育70个居村委特色学习点、40个优秀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20个老年教育养教结合优秀学习点,新增70个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20个养教结合学习点,新增特色主题学习线路16条线路。


提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早在2014年,上海就在全国首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在社区原居安养。经过多年的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成为本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家,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向片区延伸,部分老年人口密集的街镇或地域面积较大的镇已建有2个以上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同时,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建成197家长者照护之家,设有床位5915张;建成92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为1.7万名老年人提供服务;建成社区长者食堂346家,老年助餐点约1500家,日均供餐能力20万客。


在居家层面,则重点探索开展"家庭照护床位",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的团队,将服务延伸到家中,让老年人不离家也可以享受到类似于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目前,全市已开设2000多张床位。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挪走“僵尸车”,安装充电点!虹口...

高考期间本市阴雨天气增多!7-8...

苏浙皖购房可用上海公积金?沪出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