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手术机器人再迭代!Mako4.0版来了,“高智商”预估病人体位、模拟碰撞,让置换更“到位”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4-11-11 14:50

摘要: 史赛克将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携手,共同启动“史赛克亚太智慧骨科示范中心”建设。

继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单髁关节置换在中国全面落地以来,又一关节机器人重磅升级。在今年的进博会上,Mako关节机器人全髋关节置换4.0系统正式发布。“精洞察、惜动骨”,这一最新版本关节机器人的技术亮点将为中国外科医生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带来更强力支持。


在2021年举办的进博会上,史赛克携当年获批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的Mako首次亮相;2022年Mako再次亮相进博舞台,并带来全新首发上市的单髁关节置换应用系统;2023年, Mako再次参展当年的进博会,展示全髋、全膝、单髁三种术式,成为第一个三种术式全面在中国落地应用的关节机器人。今年,Mako又将最新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4.0系统带到进博舞台首展首秀。参展进博4年,Mako手术量从首次参展时的1000台快速突破至2024年第四度本次参展的20000台。史赛克中国总经理张绍斌表示:“Mako作为史赛克的进博明星展品,已经让越来越多中国患者获益于这项革新的技术,彰显了进博的平台效应。 ”


“精洞察”推动髋关节置换新方向


被称为“胯骨轴子”的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它处在股骨和髋骨之间,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的球窝关节,是全身的关节中除肩关节外活动度最大的关节。髋、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在65至85岁的人群中约占25%。有研究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数量在2030年将增加到572000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被业界相关学者称为“21世纪最成功的手术”。传统手工THA手术的术前规划以X线片为基础。由于X线为重叠影像、放大误差率、易受体位影响等,导致其术前规划准确率差强人意。Mako THA手术通过术前CT扫描3D建模,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进行更好的术前规划;术中术者操作机械臂进行准确磨锉髋臼,并在机械臂引导下进行准确髋臼杯假体位置安放,降低下肢不等长即“长短腿”情况的发生率,并加速康复速度、提升假体使用寿命。


此次升级的THA4.0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之上,个性化考虑不同病人在不同体位如站位、坐位以及卧位骨盆倾斜角度变化,并新增模拟术后会发生碰撞的功能,规划患者植入物位置、角度和型号,以减小术后撞击率、关节脱位率。尤其在提升脊柱骨盆融合病人以及脊柱骨盆高活动度病人手术诊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更“聪明”的Mako 4.0版。史赛克 供图


史赛克Mako关节机器人是走在骨科机器人创新领域前列之一的机器人,这次全髋关节置换术4.0系统的升级,增加了脊柱骨盆联动的数据测算,个性化了解不同患者其脊柱对于髋关节的影响,帮助医生在植入体角度术前规划等功能上实现全新升级,给予医生更多手术方案,更个性化的解决患者病痛,提升了手术诊疗可靠性,并显著增强医生的使用体验。


“双动”系统助力高脱位风险患者回归日常生活


在全髋关节置换中,世界各地患者都面临着预后稳定性的考验。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会有很多因素导致高脱位风险,如手术入路、医生的技术、假体的安放位置等。假体的构造及设计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而今年新上市的MDM髋关节假体-双动髋臼内衬组成的双动全髋关节系统,更好地回应了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预后稳定性的需求。人工股骨头植入人体后,由于病人解剖的特殊性、传统手工手术的局限性等因素,术后可能会出现假体摩擦界面的磨损、撞击,导致假体磨损、松动及髋关节脱位等。这时,就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与传统的髋关节置换假体相比,MDM双动全髋关节系统通过双动界面设计,可以更大限度地减少磨损,并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避免因撞击导致的假体磨损、松动及髋关节脱位,提高稳定性。


自2006年诞生并成功实施了首例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后,Mako关节机器人一直在全球推动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它是全球第一款‘一机三术式’机器人,也是在中国获证的机械臂辅助手术功能的关节机器人,其全髋、全膝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式均已在中国全面落地。


头图为Mako关节机器人全髋关节置换4.0系统。史赛克 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百年技法联合海派中医走入进博会非...

铁路虹桥站进博直通车又来啦!参展...

进博交通管控区缩小后,首个早高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