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陪诊、会写病历、还可以做手术……AI在医院“上岗”,或将改变我们的就医体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4-12-29 13:19

摘要: 上海将致力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融合医学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医疗体系。

过去的一年,“AI助手”在上海多家医院“上岗”,从患者的健康咨询、就诊引导到辅助医生问诊、写病历、精准规划手术,AI技术让医院更加智慧,让患者的就医之路更加便利与顺心。


当前,“AI+医疗”已经在哪些场景落地,为市民带来了哪些便利?未来还有怎样的可能?AI大模型接受了劳动报记者的“采访”。


盘点2024——


记者问:2024年,市民能享受到哪些便捷的AI医疗服务?


AI答:2024年,AI已覆盖从诊前咨询到健康管理的全流程,为市民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AI导诊:AI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导诊模式。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可以与患者进行互动对话,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并与已知疾病库中的病例进行匹配,为患者推荐合适的科室,避免患者因不了解情况而挂错号。


AI辅助诊疗:借助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训练而成的医疗AI大模型,在影像学分析、疾病诊断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变部位,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AI技术还可以进行精准手术导航,进一步提升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AI药师审方:通过学习大量药物知识,AI能够在处方审核过程中发挥作用,帮助发现潜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降低患者用药成本及风险,并提供智能用药指导。


AI健康管理:聊天机器人与虚拟健康助手的引入,让患者能24小时获得即时、全面的健康咨询服务。同时,AI还能结合每个人的健康数据,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或根据医生下发的健康处方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提升健康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上海正在打造中国医学人工智能上海高地,2024年已经有近50个项目通过医疗大模型应用示范场景征集初审,推动更多AI医疗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调查:“AI助理”替你跑腿,医患少操心


初次到一家医院就诊,该去哪里挂号,该选择哪个科室,诊室又在哪里?以往只能一次次前往导诊台咨询,如今,拿起手机,融合了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的“AI助理”就能替你“跑腿”,从到诊挂号、诊前出行、就医引导、AR导航到报告解读、健康咨询它都能胜任。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推出的AI就医助理“仁小爱”就是一位这样的“云端陪诊员”。患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告诉“仁小爱”自己的症状,她便会推荐就诊科室并引导患者进入挂号页面,在线完成预约挂号。到达医院后,患者只要跟随院内AR导航就能直达诊区,并实时获取排队叫号进度;完成就诊后,“仁小爱”还会清晰地罗列出需完成的检验检查项目,取药窗口也有相应提示,跟随指引就能顺利完成就医。


“仁小爱”还是一位24小时“在岗”的健康顾问。从拿到检查报告到等待医生“宣判”的过程是最让患者忧心的,而AI助理可以随时帮患者解读报告单,减轻患者因不了解医疗信息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笔者体验发现,只要把化验单发给“仁小爱”,她就能进行初步解读,告知患者化验单中的异常指标可能指向哪些疾病,以及风险性如何,并给出相应的健康建议。


此外,AI不仅是患者就诊的助手,也是医生的助理。“排队两小时,看病5分钟”是市民在三甲医院常常遇到的现象。短暂的看诊时间中,医生还要写病历,与患者沟通的时间更少了。但有了AI生成式病历,在医生向患者询问病情的同时,AI就能通过语音识别、关键词抓取、语义理解,生成结构化的病历。


有着千亿、万亿参数支持的病历助手,学习了医学教材、专家共识、住院病历文本、医患对话录音、各类检查检验报告、病历质控标准等混合模态医学资料,在知识储备上并不输人类医生。“生成的内容与临床匹配度很高,让我们在病历书写上更方便,大大缩短了临床医生文书工作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医生石林表示,有了AI助手,病历书写平均时间从20分钟缩减至5分钟。


行业声音:“上海宣言”致力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医疗体系


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2024中国医学人工智能大会发布了《中国医学人工智能“上海宣言”》。“上海宣言”明确提出,上海将致力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融合医学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医疗体系的愿景。在这个体系中,人工智能不仅作为辅助工具,更是创新源泉,助力医生作出更精准的诊断、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宣言想要达成的愿景,上海不少医院已经有所探索:仁济医院医生首次实现了应用头戴式空间计算机和全高清电子内镜的全胃切除术,攻克了精准判断食管切缘的难题;瑞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用AI模拟手术切除场景,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术前标注出重要血管的位置,以便手术时精准切除病灶而不伤及血管;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专家利用5G+AI超远程国产机器人,为2000公里外的宁夏患者完成了腹腔镜手术……AI技术与云计算、空间计算、5G的深度融合,为智慧医疗开辟出无限可能。


医生穿戴空间计算装备。仁济医院供图


从全球范围看,“AI+医疗”更是大势所趋。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总规模的五分之一。业内预计,未来10年我国“AI+医疗”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30%。


为抢抓未来机遇,今年11月,上海已通过《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并分别发布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语料库1.0版,语料规模合计达8TB,为医疗大模型的训练提供数据支撑。后续上海还将面向基础医学、健康管理、药物研发、中医中药等领域不断发布完善行业语料库,深化小模型+智能体、语料终端一体机等语料数据服务的模式创新,为行业拥抱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构建全方位的语料数据能力基座。


畅想2025——


记者问: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未来的医院会是什么样子的?


AI回答:未来的人工智能医院将是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医疗环境,它将改变我们对医疗服务的认知和体验。


全自动化的预约和导诊系统:患者可以通过智能语音助手或移动应用预约医生,AI系统会根据症状和医生专长自动推荐最合适的医生和时间。


AI辅助诊断和手术:展望未来,AI将在智能影像识别领域实现更为精准高效的病变检测与分析,极大提升诊断速度与准确性;在智能辅助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将通过学习海量病例,为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诊断建议,助力复杂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I手术机器人将执行高精度的手术操作,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手术成功率。


环境智能:病房内的智能设备能够实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自动调整环境以适应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需求,如温度、照明和噪音控制。


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通过分析个人遗传信息、生活习惯等数据,AI将能够为每位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断建议及治疗方案,包括定制药物和生活方式建议。例如,在癌症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定制药物组合。


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护: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AI系统能够分析数据并预测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前发出预警;同时,通过远程医疗设备,医生可以远程诊断和治疗患者。AI驱动的虚拟护理助手可以提供24小时的咨询服务,包括健康咨询、疾病管理指导和心理支持。


头图为“仁小爱”帮助病人挂号排队。仁济医院供图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岁末回声|出门湿脚,回家洗脚?上...

老年人就只能坐等被互联网医疗“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