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明星会客厅| 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创缘何频频“出圈”?三块铜牌解码背后创作故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5-04-30 10:55

摘要: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一件件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正以新颖的方式让古老的航海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航海文化如璀璨星辰,闪耀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智慧光芒。而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一件件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正以新颖的方式让古老的航海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这一期职工明星会客厅,劳动报记者来到了中国航海博物馆,带领大家走近馆内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项天平,揭秘文创在年轻人中迅速“出圈”背后的故事。


三块铜牌赋予他全新使命与职责


项天平,一位在文创领域深耕多年的匠人,凭借着对航海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他的工作室外一共悬挂着三块意义非凡的铜牌,15年来,见证了这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不断努力和坚守。


中国航海博物馆全貌图。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第一块就是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可以说,这份荣誉不仅是对项天平个人精湛技艺和不懈奋斗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团队创新精神的充分肯定。每一款爆款文创的诞生,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这块铜牌激励着工作室持续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在文创研发中不断开拓创新,为推动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块则是“项天平品牌设计创新工作室”。这块铜牌彰显着工作室在文创品牌建设领域的独特地位与价值。通过挖掘航海文化的深厚内涵,结合现代审美趋势,工作室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不仅在市场上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更树立起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这块铜牌也时刻提醒着团队坚守品牌初心,以创新为驱动,让航海文创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项天平的工作室外悬挂着三块意义非凡的铜牌。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第三块就是由中国航海博物馆和上海海事大学联合颁发的“向海文创设计工作室”,它架起了博物馆、高校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的桥梁。这块铜牌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激励着工作室继续深化多方合作,为航海文化的传播和文创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可以说,三块铜牌赋予了项天平在文创产品和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使命与职责。这里不仅是文创产品的诞生地,更是航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孵化站”。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很多珍贵的文化元素藏在博物馆的展柜中,不被大众熟知。”项天平直言:“我们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这些文化瑰宝走出博物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更贴近、更有趣的方式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文创产品也是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其实,每一件文创产品的灵感,都能在展馆中找到对应的“根”,可以说,它们是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桥梁。于是,带着这样的信念,项天平带领团队踏上了文创研发的探索之路。


《四季·航海主题徽章冰箱贴》是项天平团队最新创作的一款文创产品,非常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而且,这款产品还荣获了“中国礼物”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项天平(右)正在向记者介绍刚刚获奖的文创产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摄


但人们并不知道,文创产品创作背后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如何将航海港口馆里的“明星展品”单筒望远镜、船锚、指南针和天文钟,与博物馆建筑巧妙融合,并赋予四季主题独特的内涵。为此,项天平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展馆,仔细观察每一件展品的细节、研究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寓意。


在展馆中,那架古朴的单筒望远镜静静陈列着,它曾是古代船员的“眼睛”,帮助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捕捉远方陆地的踪迹,在迷雾重重的海上指引方向;船锚从最初简陋的石碇逐渐演变为坚固的铁锚,每一次材质与形态的变化,都见证了航海技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历程;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航海者们心中的“定海神针”,让船只在浩瀚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天文钟则凝聚着古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理解,通过观测天体运行,为航海提供精准的时间参照,帮助船员们计算航程和位置。


“团队翻阅了大量资料,从古代航海文献到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不断寻找灵感。”回忆起这些创作细节,项天平历历在目。

夏天的船锚寓意沉稳。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经过无数次的头脑风暴和设计草图修改,最终确定了以春天的望远镜充满探索感、夏天的船锚寓意沉稳、秋天的指南针象征希望、冬天的天文钟代表智慧的设计方案。


在制作过程中,为了确保徽章的质感和细节还原度,项天平对材质的选择和制作工艺严格把关。从最初的金属材质试验,到表面处理工艺的反复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团队的心血。“我们希望每一枚徽章都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一件承载着航海文化和情感的艺术品。”项天平直言。


在小小书签中打开穿越时空的航海故事


荣获“中国礼物”创意设计大赛“银奖”的《龙舟竞渡书签》同样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其灵感源自馆藏的清代玉雕龙舟形配饰。


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这件清代玉雕龙舟形配饰以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细腻的线条勾勒出龙舟的灵动造型,雕刻师将船员们奋力划桨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龙舟就将冲破水面,奋勇向前。


荣获“中国礼物”创意设计大赛“银奖”的《龙舟竞渡书签》。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为了将这件珍贵文物的神韵完美呈现在书签上,项天平带领团队对玉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他们运用现代数字扫描技术,精确捕捉玉雕龙舟的每一处线条和细节,再结合书签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美学,进行重新创作。


在设计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如何展现龙舟竞渡动态感的难题。为此,项天平组织大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尝试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通过巧妙的立体雕刻和线条处理,让书签上的龙舟仿佛在书页间破浪前行,船员奋力划桨的姿态栩 栩如生。


“当看到书签样品的那一刻,我们都非常激动,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航海故事。”项天平回忆道。


将15年扎根临港经历融入文创作品之中


而《临港徽章盲盒》的研发更是承载着项天平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与独特记忆。在临港工作的15年里,他见证了这片土地从一片阡陌农田到现代化新城的华丽蜕变。


还记得刚来到临港时,这里大多是低矮的平房和大片荒芜的土地,建筑工地上,一栋栋小房子刚刚打下地基,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项天平常常路过这些工地,看着钢筋水泥一点点搭建起城市的框架,见证着每一栋高楼崛起背后的艰辛与奋斗。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用双手托起了临港的高楼大厦,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活力与生机。


这份深刻的记忆,成为了项天平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决定将临港的发展变迁融入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在《临港徽章盲盒》的研发过程中,项天平以临港的各个地标性建筑和景点为原型,拍摄了大量照片,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临港徽章盲盒》见证了临港15年来的巨变。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此后,他们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例如,拔地而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它见证了临港在文化领域的开拓;雄伟壮观的福船,承载着航海文化的厚重底蕴;充满科技感的天文馆,象征着临港对未来的探索;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则生动展现了临港作为航运枢纽的蓬勃活力;还有宁静美丽的南汇嘴观海公园,记录着这片土地与海洋的不解之缘。


可以说,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徽章设计中,不仅展现了临港的特色风貌,更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梦想。


“每一枚徽章都像是临港发展的一个缩影,打开盲盒的过程,就像是在回顾临港一路走来的历程。”项天平坦言:希望每一个打开盲盒的人,都能感受到惊喜和期待,就像探索未知的海洋一样。


赋予文创产品更多实用性


“曾经,我们总习惯将文创产品藏在柜子里、放在箱子里,其实,现在的文创产品有了更多的实用性或是馈赠性。”项天平告诉记者,比如,香囊可以挂在包上或放在车子里;书签则可以在平时阅读时用来夹在书中;亦或是小小的冰箱贴,简单的便利贴,也都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时用到。


所以,在研发《岁岁安康》文创产品时,项天平团队就将目光聚焦在传统节日文化与航海文化的融合上。他们深入研究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结合龙舟文化,将龙舟、龙图腾、艾草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聚焦传统节日研发出的《岁岁安康》文创产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为了让产品更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团队尝试了多种材质和工艺,最终选择了中国历史悠久织锦工艺制作而成,让产品既充满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美感。“这款产品不仅是一件文创,更是一份承载着祝福和文化的心意,希望能给人们带来安康和吉祥。”项天平表示。


在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中,项天平始终注重团队的协作与创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创产品。”项天平直言。


以文创“出圈”为契机,让更多人爱上中国航海文化


除了在产品研发上精益求精,项天平还十分重视文创产品与馆藏展品的联动。他认为,文创产品是馆藏展品文化的延伸和补充,通过文创产品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直播活动中,项天平不仅详细介绍了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和特色,还带领观众走进展馆,探秘文创产品的原型展品,揭秘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


比如,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内,明代福船以宏大的身姿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这也是博物馆内现有的体积最大的一艘船。作为中国古代海船中的杰出代表,明代福船的结构坚固无比,采用了水密隔舱等先进技术,大大增强了船舶的抗沉性和安全性。


馆内最大船只——明代福船深受参观者喜爱。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此外,它的载重量惊人,能够携带大量的货物和物资,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主力战舰”与“海上巨无霸”。福船的船帆设计巧妙,能够充分利用风力,在广阔的海洋上乘风破浪,最远曾抵达非洲东海岸,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友谊传播到遥远的国度,在中外航海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说,这种将文创与展品相结合的方式,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我们也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来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借助文创产品‘出圈’的契机,也对我们馆内的展品有更多了解。”项天平告诉记者。


如今,项天平工作室研发的文创产品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乃至全国文创市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成为了博物馆的特色名片,也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了中国航海文化。


海博文创被誉为航海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不过,项天平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文创研发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我还会继续秉承创新精神,深入挖掘航海文化内涵,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让中国航海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他说。


从构思到设计,从制作到推广,项天平及其团队用匠心和热爱,将航海文化融入到每一件文创产品中。他们不仅是文创产品的创造者,更是航海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未来的道路上,相信项天平工作室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文化为舵,在文创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头图为项天平正在介绍刚刚获奖的航海博物馆文创产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敦煌和故宫博物院加入育人“朋友圈...

200元的手账本、300元的尺…...

苏州博物馆“大闸蟹”火了!博物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