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bubu火爆全球,各类文创“卷”出新高度,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7月15日,国内第一套文化创意学专业的系列教材——“博学·文创”系列丛书发布,为文化创意学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书”。
据文创丛书主编、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教授介绍,该系列教材共7本,包括《文化创意学概论》《文化创意传播学》《文化创意伦理与法规》《会展文创理论与实务》《旅游文创理论与实务》《文化创意设计学》《文娱文创理论与实务》,涉及文化创意学多个关键领域,涵盖文化学、传播学、法学、设计学、博物馆学、旅游管理学等多学科。
在会上,来自高校的多位学者深入剖析了当下文创人才培养的痛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大伟指出,文创系列丛书具有“站得高、看得远”的学术远见,文化创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教材的建设应回应了当下学科碎片化、产业动态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闵洁教授则从应用型高校视角出发,肯定了系列教材对“文化内核+技术支撑”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价值,呼吁关注文科生的“叙事力、共情力与整合力”的塑造,锚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冲击下的文创教育重构。
业内人士如何看待这套教材?视觉中国副总裁王钧则强调,文创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素养+版权意识”,AI等新技术重构了行业形态,教材为学生构建了“从案例学习到理论框架”的成长路径,是业界与学界协同探索未来范式的重要桥梁。上海工艺美术厂董事长孙佩指出,文化的当代表达离不开文创人才的深度实践,“热爱与沉淀是成长为行业状元的关键”,实践型文创教材正好回应了行业对新型人才的期待。
文创丛书系列联合主编邓元兵、花敏、龙靖宜分别从“获得感培养”“产业视角嫁接”等角度分享了丛书的编写逻辑。他们认为,真正的好教材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如何用得上”,关注学习者成长路径与产业应用路径的打通。尤其是在面对继续教育、非遗传承人等不同类型学习者时,教材通过“案例导入”“应用场景”“自主学习工具”等方式实现差异化赋能,回应不同人群的再学习与技能跃迁需求。
头图为“博学·文创”系列丛书。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