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下午,在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护士站,50多岁的龚女士将一大捧红黄相间的非洲菊、香槟玫瑰与尤加利叶轻轻放下,又双手灵巧地调整角度,把最后一朵向日葵稳稳插进花泥。“舒主任,送给您,这盘花叫‘向阳而生’!”
谁能想到,这双手曾在九个月前连水杯都握不住?谁又能想到,正是眼前这位笑容温暖的舒锦主任,用一套“黑科技”康复方案,让龚女士重新拾起插花的爱好,也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去年深秋,龚女士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她突发脑卒中,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曾经,她靠一双灵活的巧手,创作出无数美丽的插花作品。如今,连握住一个水杯都变得无比困难,翻个身还需他人帮助。她的世界仿佛一夜崩塌。
当龚女士被转入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后,她总是把自己那只“失灵”的左手死死藏进被窝,见人就别过脸,眼泪一滴滴落在枕上。那只曾经创造过无数美好的手,如今却成了她的累赘,这让她感到无比沮丧。
“康复不仅是让手脚能动,更是让它重新回到热爱的世界。”查房时,舒锦主任医师看到了龚女士失落的表情,与她促膝谈心。舒锦的一句话让龚女士心里一颤——也许,她还能重返插花台。
随后,舒锦带领她的团队为她做了全方位评估:功能性检查、偏瘫手功能评定、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这些细致入微的检查,都是为了制定出最适合龚女士的康复方案。此外,舒锦主任还运用了表面肌电技术,为龚女士的左上肢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她左上肢伸指、握拳的肌电信号仅在 10uV 左右,且分辨不清。数据冰冷,却成为定制康复方案的钥匙。
在舒锦主任的精心安排下,龚女士开始接受了一系列先进的康复治疗。其中,手部外骨骼康复装置的使用,为龚女士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副带传感器的“第二皮肤”,能够通过肌电信号捕捉龚女士的动作意图,辅助她的手指完成屈伸动作。“集中精力,想象捏着一个小皮球,对,就是这种感觉。”在舒锦主任的指导下,龚女士逐渐掌握了使用手部外骨骼康复装置的技巧。当龚女士第一次用外骨骼举起水杯时,久违的笑容回来了。
脑机接口训练则进一步打通了龚女士神经与动作的“高速公路”。在训练中,龚女士头戴电极帽,盯着屏幕上自行车运动员的画面,用意念让屏幕上的自行车运动员动起来。舒锦主任在旁耐心引导:“就这样,想‘自行车骑得再快点’。”通过这种训练,龚女士的大脑神经被有效激活,康复进程随之提速。
舒锦(左1)和同事一起给患者进行脑机接口治疗。摄影 魏毅
身体治疗之外,更有心理拥抱。舒锦记得,龚女士曾经是一个热爱生活、注重形象的人。一天,舒锦主任特意带来了一枚精致的发夹,送给她。小小举动,让龚女士重新看见镜子里的自己,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康复之路虽然漫长,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舒锦主任耐心地鼓励着龚女士,让她重新树立起坚持康复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龚女士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她已经能够用手部外骨骼康复装置辅助完成简单的物体移动,并且可以独立行走在充满阳光的走廊上。看着龚女士逐渐康复,舒锦主任欣慰地说:“真正的匠心,是让技术成为桥梁,让每个受阻的生命重新抵达热爱的彼岸。”
在舒锦主任和她的团队帮助下,如今的龚女士,已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热情。她再次拿起插花工具,开始创作美丽的插花作品。她的脚步也变得更加轻快,重新回到了那个充满热爱的状态。
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是集老年病学和康复医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是静安区医学重点学科、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基地。市北医院地处人口密集的彭浦地区,主要承担着辖区周围近 60万人的医疗服务。该区域老年人口比例较高,老年患者对康复医疗的需求巨大。医院把康复医学作为学科发展重点之一,引进康复学科人才团队,带动社区康复服务发展,构建了静安北部地区成系统、有规模的康复医疗体系。如今,在静安北部医联体范围内,患者出院后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康复服务,重症患者可以转至市北医院进行治疗,轻症患者则可以在社区进行康复,这种模式让居民感到安心和放心。
近日,舒锦主任荣获2025年“静安工匠”称号,这位在康复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知识女性,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匠心和爱心点亮患者康复之路,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人性化的关怀,为更多像龚女士一样的患者带来希望。她说:“荣誉属于团队。只要患者能再握一次笔、再插一束花,所有的坚持都开成了向日葵。”
头图为舒锦主任带领她的医疗团队正在查房。摄影 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