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散记 |王萌萌:何以销烦暑

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萌萌 发布时间:2025-07-07 11:54

摘要: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梅雨收,真正酷热难耐的时节便至。北方早已气温节节攀高如火烤,倒也热得爽利痛快,偏偏江南的暑热与冬寒一样,循着水汽渐渐侵入体内随血液周身游走,外蒸内耗,时日久了,直教人烦乱疲软、精神萎靡、无心饮食,即所谓苦夏。


出汗过多要中暑脱水,空调房待久了又湿气过重生出病来,住行坐卧都须讲究方得安度。难怪炎夏被祖先称作“伏”,唐朝的颜师古注《汉书》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开,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人们应该隐伏以避暑,换成如今的话说,就是多休养生息、少折腾消耗。


那么在冰箱空调俱无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呢?了解一番方知,有大智慧的祖先们办法可不少。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夏天就开始用冰块。当时由专门的冰窖,还设立了名为“冰政”或是“凌人”的官职,职责是冬天采集冰块,妥善保存在冰窖中,专供皇室在夏天使用。想来在那个时代,这工作并不轻松,若是不慎让冰化了,恐怕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我们今有夏至吃伏羊的习俗,也是从古人那里继承的。汉代,人们会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大汗淋漓之后反而倍感凉爽,还能驱散体内的湿毒之气。


饮食大为丰富和讲究的唐宋,各种新鲜瓜果蔬菜、荷叶、薄荷、绿豆等有清凉功效的食材,被变着花样做成各种消暑汤和冰爽美味的小食。


看宫廷片时,常见后宫居室内有种比人高、十字交叉、叶片形如芭蕉叶的风扇在旋转,这确有其物,只是劳累了在其后手摇连动轴心绳索的宫人,只怕不一会儿就要香汗淋漓轻纱透了。


洒脱不羁谪仙李太白属于回归自然派。“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如此放浪形骸,真不是一般人可学的,学不好就成了粗鲁。


暑气最盛时,连一贯心绪平和、意境清冷的王维都说:“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不过“诗佛”毕竟非凡人,最终他还是“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热得不想出门,但此时江南景致又是极旖旎多姿、撩人心绪的。敢与徽宗皇帝争美女李师师的词人周邦彦写道:“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写诗最易懂的白乐天说得很明白:“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可如今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世事变化如此之迅疾,处处是诱惑,时时有烦扰,若要心静片刻还真不容易。一时兴起,我且戏仿此诗作几首打油,将自认有效的消暑之法与君分享:


何以销烦暑,煮水试新茗。

兰芽汤色碧,白瓷匀且轻。

至交二三子,尘俗一瓯净。

外境皆心造,冷热因念生。

自体本清凉,饮茶见真性。


何以销烦暑,临池静室间。

素案无俗物,佳毫有松烟。

意正心随笔,方不负净宣。

不觉销香篆,日暮倦鸟还。

笔墨涤暑气,浮生半日闲。


何以销烦暑,苍茫入山路。

爱向幽中行,偏往林深去。

大步衣衫透,崎径呼吸促。

待到力竭时,美景尽入目。

云雾自在歇,羽化升仙处。


何以销烦暑,雨后访古园。

老树伴怪石,修竹掩旧轩。

芭蕉添新叶,苍苔屐痕斑。

残壁君王字,夕夕蒙炊烟。

世事本大梦,醒来已忘言。


何以销烦暑,读书慢时光。

闭户去杂扰,神思荡八荒。

或与圣贤谈,或与仙人翔。

须臾度千载,万种滋味尝。

掩卷嗟并思,内外俱清凉。



责任编辑:卓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工厂记忆|刘翔:三线建设——他乡...

时空走笔|丁言昭:1980我们这...

工厂记忆 |刘翔:工人新村:另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