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散记 |王萌萌:金风玉露相逢时

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萌萌 发布时间:2025-09-07 10:46

摘要: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忽而九月,秋老虎终于退场。晨起出门散步,见阶前草叶坠珠,颗颗剔透,如稚子粉腮挂泪,才惊觉已是白露。书案上沈周的画册正翻到《溪山秋色图》,极淡的墨色下,远山近水仿佛凝着水汽,恍惚间竟与眼前景致叠了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时节,仅余微息的残暑已瘦成黄昏天边的一抹红霞,夕阳落下时风里就悄然升起细针似的凉意。



一幅蓬勃灵动

的百鸟秋忙图


白露之舒爽,让人彻底走出苦夏的疲乏,身心亦随之松弛、平和,此季宜增补进益,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蓄积能量。生养于自然的生灵,总是比人更懂得顺应节气的召唤去生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白露是唯一三个物候特征皆为鸟类的节气。白露三候: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说起来,自然物候中,再没有比候鸟迁徙更能体现季节的大转换了。白露时节的天空,忽然热闹起来。洁白丰腴的朵云之间,雁阵如书法家笔走龙蛇,自北空写着草书迤逦而至。


秋日观鸟最好是去水边,垂钓老者见我举起望远镜,笑道:“这些鸟比人懂时节,每年准时来,总沿着吴淞口的老路线走,据说从前航船入港,曾以雁阵为航标。”我笑着点头,渔翁之语虽难考证,却有小说逸笔之趣。


正闲聊间,雁群变换队形,如折扇当空徐展。想起《诗经》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句,原来“肃肃”不仅是形容风声,还是候鸟翅膀划破气流的清响,一种不宏大却磅礴的生命之声。秋夜的芦苇荡中,常闻雁唳、其声清冷,似银刀划破荡着秋愁的梦境。


玄鸟即燕子,玄鸟即燕。春分时来,秋分将至便该走了。燕子是恋旧的生灵,年年回来找旧窝繁衍,寻常百姓家的梁上,总见它们衔泥筑巢的身影。白露前后,这些黑衣小客格外忙碌,频频在稻田与屋檐间往来。乡间老宅匾额上,几只当年生的小燕挨在一起梳理羽毛,恰与浮雕的牡丹构成一幅小景。执壶浇花的大姐指着电线上一排燕子打趣:“开会呢,商量南行的路线。”


大群的燕子聚集,通常也在暮色渐浓时。农田里,低垂的稻穗风中浪涌,燕子穿梭在稻浪之间,此起彼伏地落下又起飞,捕捉生命已至终程的秋虫补充体能,为不日启程的远征做足准备。


麻雀、椋鸟、伯劳等鸟儿也同样在奔忙,这便是三候“群鸟养羞”的典型现象。“羞”是“馐”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养羞”是指储藏食物,蓄食备冬。白露三候,是一幅蓬勃灵动的百鸟秋忙图。


白露后半程,正是秋收最丰盛时,秋风里弥散着谷物与水果成熟的香甜。硕果累累、色彩斑斓的枝头,成了鸟雀们欢享盛宴的乐园。那清露滋养过的果肉滋味尤为甘美,引得鸟儿留恋不已,仿佛要将整个秋天尽数吞进小小的嗉囊,好以此为生命燃料熬过接下来风雪兼程的长征。


芡实成熟

上市的时节


凉风起,空气干燥,人体常觉“秋燥”,此时饮食应健脾润燥为宜,民间素有“白露补露”的习俗,具体补养之法则根据地域、物产的不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在姑苏古城,每逢此季,菜场摊位上时见堆叠如珠玉的鸡头米。鸡头米,学名“芡实”。白露到中秋,是芡实成熟上市的时节。新鲜芡实的圆球形果实上有尖端突起,形如鸡头,因此得了俗名。鸡头米多生于池沼湖塘浅水中,以苏州葑门南塘所产为上品。清人沈朝初在《忆江南》词中写道:“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犹记得在苏州读大学时,头一回吃此物是“鸡头米羹”。做法很简单,只需将新鲜鸡头米入锅煮熟,以藕粉勾芡,装碗撒上桂花糖即可。初入口不觉得怎样,咀嚼之际大感稀奇,那种软糯又柔韧的口感和淡而清新的甜是北方孩子此前没尝过的美妙滋味。后来才知道,芡实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可清心润肺、健脾益气,是秋日滋补佳品。


曾经看过农人采摘芡实,以芡实的植株为中心,用竹刀在叶子上划一个圆,然后将拳头大小芡实果实拉出水面,在根上划两刀割下来放入竹篮。剥芡实则是苦差。芡实壳厚,剥久了指甲会痛。后来发明了一种铜指甲,早些年苏州早市街头,会看到卖菜大姐戴着这种铜指甲来现剥现卖。嫩一点的芡实,可以直接用铜指甲剥开,老一点的就要用钳子,或者水煮过以后以木槌锤开。这也就难怪芡实始终售价较高。想来在古代,一碗鸡头米甜汤可能是贵族小姐才能享用的秋日下午茶。


眼里有温柔

心头有牵挂


白露前几日,人在旅途中,行程恰与鸿雁轨迹相同。秋风秋雨中赶路,心中便起了相思。归心似箭,想着返沪后将一路收集的伴手礼与朋友分享,却又惦念故乡的亲友,思量着是否该回家过中秋。


遂想起秦观那阙《鹊桥仙》中最著名的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金风玉露”中的“玉露”便是指白露,此时节的相会,是超越一切的永恒契合。在这一岁之中最好的时节里,所有温润与甘美,原是要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相互传递、分享才圆满。而白露以诗的语言告诉我们,圆满不是毫无遗憾,而是眼里有温柔、心头有牵挂。




责任编辑:卓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时空走笔|刘翔:一段不朽的历史佳...

岁时散记 |王萌萌:“禾乃登”处...

时空走笔|张林凤:他亲历了日寇侵...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