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十年丨陈竹:无惧“黑天鹅”凭信念前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0-10-30 16:06

摘要: 184天里,我们在33块场地上一共举办了22925场活动,这在世博会历史上是空前的。

与世博发展集团副总裁、世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竹约定的采访地点,就在她位于世博大道滨江边上的办公室内。黄浦江上时不时传来的汽笛声是陈竹工作时的最佳背景音,敞亮的玻璃窗外视野开阔,只需眺望数秒,就能令疲惫的身心瞬间舒缓。


在世博重新“上大学”


当年,陈竹是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活动部的负责人。大众记忆里欢腾、国际范儿的文化活动,都由她与整个团队幕后操盘,“184天里,我们在33块场地上一共举办了22925场活动,这在世博会历史上是空前的。”


时光匆匆,斗转星移,虽然已跨越了十个春夏秋冬,但陈竹的记忆依然清晰得仿佛昨日重现。无论是佛得角“赤脚女歌王”西莎莉雅的歌声,在非洲声名远播的布隆迪大鼓,还是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团、美国世界摔跤娱乐集团的精彩演出,这些名人、名团、原创、首秀,皆令陈竹回忆得如痴如醉。


所有这些最终登上世博舞台的文化节目,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精挑细选与缜密筹备。“活动部特别针对每个洲设了一个工作组,来对接相应的参展国家或参展方。面对大量的内容,我们设计了一套标准进行筛选;为了确保演出效果,有一些我们还特地先去当地一睹为快。”


陈竹说,从新手到资深,真像是重新上了一次大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结业”时每个人都可自夸是跨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


一个前新闻人的系统论实践


世博改写了很多人的职业发展轨迹。2006年前的陈竹是原文新报业集团的一名资深文娱记者。


转换赛道后,陈竹感受到了颠覆式的变化。“记者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职业,强调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但办博是一个系统工程,过程中需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配合协同,做任何决策都要从全局进行考虑。就好像我们不能只追求一个活动的内容、效果,而不考虑因高热度可能导致的安保风险。”如今的陈竹,已能在坚持与调和中精准拿捏,将系统论的思维游刃应用。


创新与担当也被她频频提及。在办博期间,所谓突破边界、重塑标准,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世博的33块活动场地上,需要配备灯光、音响设备以及专业的运维人员。购买设备费用高昂,若是选择与一家家供应商谈判租赁又太过费时费力,怎样用既节俭又高效的方式来解决舞台的运维需求呢?


最终,世博会舞美租赁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就好像我们世博局组了个群,并制定了入群规则,所有认可规则和愿意合作的供应商就入群,这样就免去了不少沟通和经济成本。”平台经济在后世博的这十年中愈发普及并成熟,但在当时无疑是前沿与突破性的。


采访中,陈竹反复说,“当你发现各种尝试、创新能够获得成功时,这种感觉太好了。”


无惧“黑天鹅”凭信念前行


今年5月1日那天,陈竹的朋友圈被各种世博老照片刷屏。而若不是新冠疫情,大家不可能只在微信里纪念。毫无疑问,这只2020头号“黑天鹅”对于文化旅游行业的冲击是剧烈的。


“但从长远来看,相信我们行业的发展仍有广阔前景。”近期,陈竹异常忙碌,明年开春,公司潜心打造的“宋城演艺·世博大舞台”即将正式开门迎客;占地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亦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明年底部分区域就将建成开放。当和同僚谈及行业前景时,她频频表达了上述观点。陈竹的信心不单单是对世博的眷念,而更有市政府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力背书。


十年间,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在厚积薄发。CAZ——中央活动区,是市政府对它的最新定位。对标伦敦西岸、纽约中央公园,面向未来的世博园区将是一个国际交流广泛、文化盛事荟萃、经济繁荣发展、生态人居和谐的CAZ。“文化旅游是贯穿整个5.28平方公里的核心IP,我们公司的使命就是要将园区打造成‘具有世博特质的全域旅游目的地’,而世博大舞台就是其中率先建成的文化地标。”


从上钢三厂车间,到上海世博会的宝钢大舞台,现如今它是再次变身的“宋城演艺·世博大舞台”。陈竹透露,其中的一台大型驻场秀《上海千古情》耗资过亿,它将再现上海的前世今生,令观众在浦江之畔,伴着滔滔江水回望上海历史上的波澜壮阔。


“可能受疫情的影响,世博大舞台一开始的上座率不会太高,那我们就苦练内功,相信时间和努力会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0年8月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世博十年丨记者手记:城市,让生活...

世博十年丨陈竹:无惧“黑天鹅”凭...

世博十年丨虞浩:城市最佳实践区未...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