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女大不同
攒钱日记窥见年轻人的消费观
无论是何种攒钱方法,核心要义都是为了获得更理想更自由的生活,严格控制欲望、节制消费、有规划存钱。《2019年90后单身人群白皮书》的调查显示,90后真实的存款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旱涝分明的情况。确实有3成90后处于零存款状态。但同时,也有3成90后有3-10万元存款,2成90后受访者的存款达到1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默默存钱的年轻人还是大多数。
赵辰毕业两年,目前在上海一家国企的物业工作,月薪在七千到八千之间浮动。这个工资在上海并不高,但仅仅两年,他的个人存款已经高达15万。“我没什么花钱的机会,吃食堂、住家里,每天往基金里定投200块钱,有时亏有时赚,攒着攒着就这么多了。”赵辰将自己坐拥十几万元存款的缘由归于“开销实在太小”,每个月基本上没什么开销,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饭也花不了多少。
同样靠开销少攒下一笔“巨款”的还有银行“柜哥”李亮立,每个月近万元的工资开销可能还不破千,“我每天骑电瓶车上班,十分钟就能到网点,下班了就回家打游戏,花不了多少钱。”李亮立攒钱的精髓依然离不开“抠”,至今,他的手机还是苹果6代,即使卡顿成手机常态,他也丝毫没有换手机的打算。“就算要换我肯定也是24期免息分期,这种‘羊毛’肯定要薅的。”
与大多开销少的男性形成对比的,是年轻女性们每个月只能鼓一天的钱包。工作一年多,在外企工作的小鹿至今存款未破万,工作福利待遇在同龄人中已是佼佼者的她也有着消费难言之隐。“我们单位在静安寺,没有食堂,中午大家习惯一起吃饭,每顿摊下来基本都要100来块。忙的时候天天都要加班,只有晚上9点以后打车才能报销,有的时候累到不行了也就不管报不报销了。”小鹿一一清点自己每个月的开销大头,饭费、打车费、护肤品、化妆品……样样是刚需,样样很昂贵。
生活成本高昂
攒下适合自己的未来
比起上文中的魔都土著们,从老家河南前来上海打拼的杨敏还多了一笔必不可少的房租开销,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她不仅住在远离市区的宝山,还采取了与人合租的方式尽可能压低预算。杨敏调侃:“上海赚钱上海花,一分别想带回家。”水电房租、高昂的生活成本让杨敏的存款实则为房租储备金,扣除一线城市里昂贵的衣食交通等日常消费,靠着工资实现大几万的存款指标看起来真的困难重重。
即使工资在上海的房价前不堪一击,杨敏依然心存希望,“我还是在攒钱,每个月能攒多少是多少,有的放基金,每年年终奖就存银行定期。说不定哪天,拼拼凑凑就能付首付了呢。”
即使不能在上海安家落户,杨敏也有自己的攒钱计划,“赶不上上海的房价我就赶老家省会的房价,就想靠自己攒套房。这样说不定哪天上海待不下去了还能回去继续打拼。”
积水成海、聚沙成塔,每一篇攒钱日记的背后,都是当代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想象。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