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以工商业见长的上海,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史上,“上海制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曾几何时,“上海师傅”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而这种尊称,则反映了制造业在上海的地位,以及上海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上海开始退二进三,第三产业逐步取代第二产业。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工业老品牌开始没落,让位于新兴的外资、民营企业。于是乎,“上海师傅”也开始没落,似乎还有点老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加快推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为主的产业升级,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努力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实现“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变。从国家层面看,培养造就一线大国工匠,更是党中央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命题。
新时代上海师傅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潜在上海师傅的重要载体。技能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改变职业教育封闭的内循环,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融合和创新,同时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要对课程边界进行再设计,及时引入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强不同领域技术知识的整合,实现“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
让更多上海师傅竞相涌现,还要创新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政科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整合实训、竞赛、创业、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以“基础—综合—创新”为主线搭建平台,选拔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富于进取、技术扎实的学生提早进入平台。要搭建适应技能人才成长的新通道,建立在实践中发现、培养上海师傅乃至大国工匠的机制。要按照技能人才“做一段、学一段、做一段”的成长规律,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让上海师傅、大国工匠在工作与学习的往复互动中真正“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