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概念”走向“落地”,无人驾驶正悄然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近一段时间,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备受关注。一方面,每6公里4元的无人驾驶体验,吸引不少市民排队尝鲜;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无人驾驶会不会像当年“网约车”平台一样,通过大量补贴让利,进一步挤占出租车的生存空间。
【乘客体验】
“萝卜”跑得不快,还有点“傻”
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之一,“萝卜快跑”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多地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在武汉,百度投入了400多辆“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分布于全市8个行政和功能区,辐射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
不过,在武汉人眼中,这个“萝卜”有点“苕”,方言指“傻”的意思。一位网友打开萝卜快跑App,系统推荐最近的上车点在1.5公里外,并提示需提前到达上车点等候。可走到了上车点,附近却没有明显的指示牌。车辆停稳后,当乘客准备走过去开门时,车忽然启动向前挪了七八米,才算到达指定地点。行驶过程相对平稳却谈不上顺畅,“萝卜”总是和前车保持6米左右的距离,频频被后车超车插队。遇到有车辆要变道或是行人距离过近时,“萝卜”就会突然刹车,坐在后座的乘客多次“被磕头”。在一个人流较多的右转弯路口,为了避让穿梭的行人和电动车,“萝卜”愣是花了近两分钟才通过,惹得后车司机狂按喇叭表示不满。“对于急性子的乘客来说,萝卜快跑有点过于文明礼让了。”网友吐槽到。
从各地乘客分享的出行体验来看,人们对“萝卜快跑”的“嫌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车辆行驶速度相对较慢,遇到障碍物时会立即刹车,面对路上的掉头车辆、汽车加塞、电动车挡路等情况,“萝卜”也是第一时间停下,这种过于“灵敏”的刹车,容易让乘客感到不适。还有人调侃道,“给‘萝卜快跑’点活路吧,‘萝卜’不会插队,早高峰20分钟都过不去。”二是目前运营的路段范围太小,有的人为了到达上车点,只能步行或是骑车前往,遇到高温或是雨雪等天气,甚至不如坐地铁和公交来的便捷。此外,由于营运车辆有限,有的人下午一点打车,直到三点多才坐上车,这也让那些“赶时间”的乘客望而却步。
一名武汉的网约车司机向记者表示,在道路上没有人会“让着无人车”,也不是“别人诚心欺负它”,而是“它会影响别人”。如果未来有更多“萝卜快跑”出现在市区的高峰路段,很可能会把路“堵死”。“不过无人车的确更安全。”该司机举例称,如果前车变道打转向灯,无人车就不会往前跑,而是会跟着降速。道路限速70码,那么无人车“最多也就70码”,很多时候还达不到。如果无人车想要变道,需要“这边全部走完了,它才变过去,一点影响都不能有”。
“安全”是百度为“萝卜快跑”打上的标签。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王云鹏曾在今年5月表示,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已经远比人类驾驶更安全。只不过,这一理念在实际运行中,体现为稍显保守的驾驶策略。
尽管存在不少缺点,但“萝卜快跑”的价格优势,让很多网友直呼“真香”。根据网友提供的信息,一段5.5公里的行程,“萝卜快跑”用时16分钟,费用为2.62元。计费规则为,起步费两公里16元,超出起步里程部分按每公里3元计费。这也就是说,该段行车原价为26.2元,因为活动补贴,最终只需支付2.62元,较相同里程的网约车、出租车便宜了很多。除了价廉之外,“物”还美。在以司机脾气火爆、驾驶彪悍闻名的武汉,“萝卜快跑”为乘客提供了一个更“温和”的选择。“终于可以不再忍受车里的异味,或是因为夏天不开空调和司机吵架了。”
【记者调查】
噱头还是威胁?“的哥”不惧被替代
人工智能(AI)的浪潮,影响着从绘画、音乐到影视,再深入医疗、教育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落地,对存在直接利益冲突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群体来说,势必会带来不小的冲击。
在上海常德路一处司机就餐点,“的哥”王师傅和石师傅针对无人驾驶这一话题讨论了整整一个中午。“前几年滴滴大搞补贴,弄得我们收入直降,很多人都不愿意开出租车了。现在又推出无人驾驶,还是一样用低价补贴的套路,不仅的哥,连专车司机也一样受影响。”
还有不少网约车、出租车司机担忧未来,等到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成熟,车辆大规模投运后,他们怎么办呢?限制数量还是限制区域?司机师傅们各有担忧——投在郊区,“好跑”的单子被抢了;投在“城里”,“按照现在‘萝卜’的速度那就更堵了”。
也有司机自信不会被“萝卜”抢了“饭碗”。“就目前来看,自动驾驶技术完全无法应对多变的道路状况,除非未来哪一天,马路上都是自动驾驶车辆。”
一位来自杭州的出租车司机表示,人能帮乘客搬行李、指路、推荐美食和旅游景点等,但机器不能。因此人类司机带着人情味的附加服务,也是区别冰冷AI的一大优势。
还有司机认为,这种技术取代的焦虑,暂时被放大了。“超低打车只是为了推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核心目标是积累行驶数据信息。”
“无人驾驶是AI在车上的落地,在实际道路上无人驾驶数据越多,技术迭代速度就越快。”浙江科技大学教授李强,深耕无人驾驶技术多年,在他看来,无人驾驶逐级递进商业化路线是主流。
有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与人不应该是竞争关系,“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枯燥且危险的琐事,解放人类投入到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工作中去”,比如智能汽车研发、运维等。
但这样的观点遭到“的哥”们的吐槽,“这种所谓的解放根本不切实际,上海有那么多出租车司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如何让大家都去转型搞人工智能?”
【行业动态】
无人驾驶政策“加速”,上海等地启动试点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完全无人载人车牌照”发出。许可证的获取意味着自动驾驶车辆将纳入常态化车辆管理体系,是无人车辆投放商业化使用的关键节点。这一开创性的举措或将深刻变革城市交通出行,引领智能出行潮流。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裹动科技有限公司(AutoX)、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为首批获得许可的四家企业。
在上海,目前获批的车辆已在浦东部分路段开启应用,均为免费体验。想要抢先尝鲜的用户,只需在指定区域内,通过“小马智行”“AutoX安途”等企业同名打车软件预约呼叫无人车。
随着智能出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保障产业长足发展与道路交通安全,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政策指引也在推动着无人车辆的规模化与常态化使用。
国家层面,去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对于安全员配备、自动驾驶经营者、自动驾驶可用经营范围作出了要求;今年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在列。
地方层面,已有51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其中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多省市已制定自动驾驶相关地方立法,不断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自动驾驶模型性能。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民众征求对于自动驾驶公共汽车客运、出租汽车客运的意见,以期为L3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提供清晰的市场规范,支持无人城市出行服务。在《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中明确了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的场景:城市公共电汽车、出租车客运、除危险货物运输外的道路货物运输等应用场景。今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及相关实施细则落地实施,让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立法保障新阶段。
【行业揭秘】
筑牢安全防线,“萝卜快跑”背后有人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日常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每年都发生很多交通事故,包括车与车相撞、车与人相撞,既然无人驾驶是代替司机,它引发的思考更多集中于“安全”问题。乘坐无人驾驶,相当于把命交给了电脑,这行吗?
截至2024年6月,百度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与示范里程超过1亿公里,并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过去两年的数据显示,实际车辆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1/14。这主要是取决于无人驾驶汽车严格遵循交通规则,绝对不会出现超速或越线,更不会出现人类驾驶中常见的疲劳、路怒、慌乱、情绪化等驾驶问题。
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系统的“眼睛”,传感器融合是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萝卜快跑”采用了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这些传感器通过数据融合,各自具有不同的探测范围和精度,通过先进的融合算法,将多源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了360°无死角的环境感知能力,使得车辆能够及时识别和避让障碍物,确保行驶安全。
高精度地图是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度Apollo拥有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地图技术,能够实时更新道路信息,包括车道线、交通标志、信号灯等。这些信息对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决策和规划至关重要。“萝卜快跑”的核心技术还包括其自主研发的AI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这些算法能够对大量的道路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不断优化驾驶决策和路径规划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不久前,一张图片流传在各大网络平台,图上显示,在“萝卜快跑”汽车机器人智控中心,有若干名真人坐在带方向盘的屏幕前操作,如同在玩一场模拟汽车的游戏,这其实也是“萝卜快跑”确保自动驾驶运行安全背后的奥秘。
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当自动驾驶车辆遇到复杂或不可预测的交通情况时,后台的真人代驾员可以迅速接管车辆控制权,进行远程操控,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在“萝卜快跑”的运营体系中,后台安全员是一个关键角色。他们负责实时监控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行状态,包括车辆位置、速度、行驶轨迹等关键信息,通过高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从屏幕组上观察汽车周围360°状况,并利用方向盘、档把、脚踏板等控制器驾驶无人车辆。当无人车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云端安全员可以帮助其远程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