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洋腔洋调”与中国文旅双向奔赴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4-09-28 11:18

摘要: 在社交媒体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流行语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带动文旅市场出现“现象级”火爆之势。

“City不City啊!”“好City!啊!”最近一段时间,这句由外国博主“保保熊”创作的混搭语,以其独特的韵味迅速走红网络。在不同的演绎下,“City”成为了时髦、洋气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博主的短视频中,引发新一轮文旅热潮,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就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今年7月4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了“city不city”走红一事,她说:“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


从“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到“南方小土豆”“天水麻辣烫”,再到如今的“city不city”,在社交媒体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流行语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带动文旅市场出现“现象级”火爆之势。早些年,文旅宣传是“端着的”,而现在,官方“玩梗”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酒香也要勤吆喝。


从近两年文旅市场宣传营销的常用手段中来看,其“圈粉”的规律有迹可循:通过抓住一个具体的点不断进行营销,最终引爆整个网络,从而带火城市。而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入局,借助流行语这一流量密码,不断提升城市的曝光率,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如今,看各地文旅部门“整活”,也成为人们“网上冲浪”的乐趣之一。


不过,随着流行语的不断传播和演绎,“过度营销”甚至是“营销翻车”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前不久东方甄选主播用“山河破碎”来形容贵州地貌时,引发众多网友声讨。就连“City不City啊!”,也有被自媒体滥用引起人们反感的时候。如何在网感与传统中,在创新与保守间找到平衡,对各地文旅部门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曾道:今天的中国,最不缺的可能就是“City”,而需要的,恰恰是被世界近距离观察、体验、感受的机会。得益于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我国16个省份、37个口岸对53个国家人员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未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走进神秘的东方大国,并在各大社交平台分享他们眼中的中国城市魅力。


可以预见的是,“洋腔洋调”或许会超越本土流行语,成为文旅营销的“新宠”。因此对文旅部门来说,不仅要用好“洋腔洋调”的流行语,更要及时发现那些会对声誉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话语,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和优化,让当流行语与文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此外,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我们在勤于吆喝、善于吆喝的同时也不能忘了酿好文旅这坛老酒,或者说煮好城市品牌这壶新咖啡。归根结底,千城千面之下的营销和引流,其本质都是希望让更多人能走进一座城,了解一座城,爱上一座城,但最终还要回归城市本身的独特优势和资源特色上。事实上,“City不City啊!”并非凭空而来。透过“保保熊”的视频账号,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外眼中的中国大江南北,既有城市现代化的一面,也有对历史底蕴的深入挖掘。比如,他体验了非遗昆曲、摄蒙古族妆容的民族写真、穿着新中式服装感受苏州的水乡风情。他在配文里还写道,“新中式才City”“Chinatravel拿捏老外”,这些“洋腔洋调”表达的正是中国文旅带给他的“惊艳”。


文旅营销应该是一个持续性的、参与者广泛的内容生态,需要我们长线运营和网感尺度把控来破局,而文旅融合最后导向的也是线下的产业和消费,不仅需要线上流量,更依赖线下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的品牌效应更长久。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萝卜快跑”来了,有人欢喜有人愁

体育生放弃保研,回乡种地成行家

离职已经协商一致,员工还可以反悔...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