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有一项通用型技术,能像人工智能这样,从年头火到年尾,始终占据2024年全球科技创新“C位”。
AI首先是一门科学,其次是一项工程,最后正在变成一种工业。
大模型风起云涌
模型能力一节高过一节,应用一浪超过一浪,不断突破天花板。
2024年年初,OpenAI宣布推出Sora,这是一个能够根据文本提示生成逼真视频的AI视频生成模型,该模型的发布标志着AI视频生成技术的重大突破。12月底,最新版的Sora可以生成最高分辨率1080p、最长时长20秒的视频,且新增了按故事板组织视频、视频混合、重新剪辑等功能。
9月,OpenAI最新模型空降,各类性能碾压GPT-4o,因代表着一个新范式的开始,OpenAI将其命名o1,代号“草莓”。o1擅长解决复杂问题,尤其是编码、数学、科学,业内将它比作一个极度偏科的理工科天才。天才也有“缺点”,在开始回答之前,由于内部会产生一个非常长的思维链,它会花更长时间思考,从而解决复杂的推理任务。
12月,谷歌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Gemini 2.0,它的速度翻倍,能力更强,且支持原生图像生成和音频输出的多模态输出,以及原生使用Google搜索和地图等工具。
该模型的发布意味着,AI不再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而是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提前思考,并在用户监督下采取行动。想象一个既能帮你规划旅行,又能实际帮你订票的助手,这就是谷歌对未来AI的愿景。
AI+赋能渗透各行各业
接连不断的突破性进展和广泛的适用性,让AI成为了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和复苏的新引擎。
AI+手机,AI手机进入大众视野,从已发布的苹果iPhone16、华为Pura 70 Pro、小米14 Ultra等AI机型看,AI加持下的图片处理、文字总结、搜索和多模态交互成为各手机厂商主推的AI功能。
AI+汽车,AI汽车的发展正经历着“人机交互,提升用户交互体验”“智能座舱进化,提供一站式无感服务”“整车进化为超级智能体,成为人类的智能伙伴”三大阶段。7月,百度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萝卜快跑因订单量激增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焦点。10月,特斯拉Robotaxi无人智能驾驶出租车正式亮相,不再配备方向盘和踏板,有感应充电功能,预计在2026年左右发布。
AI+医疗,生成式AI重塑互联网医疗、医学影像、新药研发等场景,如影像AI能够帮助医生处理高强度重复的阅片工作,目前已实现心脏、骨骼、头颈、肺部等热门脏器的多病种辅助诊断,对肠道、泌尿等冷门脏器的辅助诊断也在开发中。
AI+教育,AI原生应用层出不穷,以学习平板、词典笔、电子纸单词卡等为代表的教育硬件获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这些应用正逐渐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全新的教育体验。
AI+机器人,日新月异的AI技术,推动2024年成为了人形机器人元年,11月15日,华为具身智能中心联合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筑人形机器人合作新篇。11月28日,特斯拉机器人官方展示最新成果,最新款机器人能够单手接网球且手指灵活弯曲,机械手自由度倍增,手部达22个,意义非凡,当即将这一领域的热度推至高潮。
随着产业持续前行,人形机器人应用潜力渐显,吸引众多投资者目光。
AI应用市场一轮洗牌已定
放眼世界,AI仍旧是最强吸金赛道,这一年,AI应用产品层出不穷。
专注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和分析的机构“量子位智库”选取了400余款具有代表意义的产品进行研究。
从细分赛道来看,这400款产品可以具体划分为20个品类——AI陪伴、AI相机、AI写作、综合类套件、AI修图、AI视频、AI教育、AI搜索等,各赛道已分别产生代表产品进而再细分,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目前,国内AI产品中,APP端和Web端均尚未出现比肩互联网时代现象级破圈之作的产品,且整体来看和海外同类型产品相差5倍以上。
下载量方面,截至2024年10月,共56款产品的历史下载量超百万,8款产品历史下载量超千万,夸克和豆包的历史总下载量已过亿。
用户规模方面,月总访问量超千万的共7款产品,包括夸克、腾讯文档、百度文库、Kimi智能助手、文心一言、豆包和通义。
用户活跃度方面,夸克、Notion和百度文库共3款产品的MAU(月活跃用户数)超过千万。
人工智能“破圈”延伸
AI成为2024年诺贝尔奖的“最大赢家,无疑是今年下半年最火热的新闻之一。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这一决定不仅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也在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
10月9日,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授予戴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乔普,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成就。
两项诺奖授予人工智能,可见AI无可比拟的作用。
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人工智能不仅加速了科学研究的进程,还揭示自然界中许多难以捉摸的奥秘。
优质政策吸引人才与企业
我国政府保持着对AI技术本身及其在各行业落地的长期关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同时,国家队的频繁出手投资也体现出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北京发布的《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到,要依托首都优势行业资源和科技研发能力,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综合型、标杆性重大工程,促进大模型核心理论与技术突破,增强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提高重点行业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形成大模型行业应用新生态。
上海在《上海市教育领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行动计划》中强调教育硬件全面升级时,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硬件建设。
武汉在《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草案)》中,提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检验测试平台,构建智能网联汽车试验与测试评价体系等的意见,对Robotaxi等智能驾驶项目在武汉市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4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