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的征途,新一代正在接力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01-04 14:30

摘要: 仰望星空,更觉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10月13日,SpaceX公司的“星舰”火箭第五次试飞发射。此次试飞可谓相当成功,在发射约7分钟后,其超重型助推器成功穿越大气层、返回发射塔,被机械“筷子”牢牢夹住。星舰飞船成功入轨,并在印度洋成功溅落。有人说,星舰的此次试飞“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起点”。


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首次迎来中国“90后”访客。


仰望星空,更觉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数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远大目标逐渐变为现实。


航天人与航天事业

星途同航共飞跃


“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指路、“天和”遨游星辰。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据悉,今年,中国航天的发射次数有望达到100次,再创历史新高。相比十年前,航天发射数量增长了6倍,对此,一线职工是最有感触的。


“刚进厂时,发射任务很少,每年最多发射一发,有时候3年才发射两发。”大国工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回忆说,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厂,一眨眼,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七号、天宫、天舟、梦天、问天……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制造的对接机构已经完成了30多次对接任务。


老航天人都是航天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践行者,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试验站液汽路组的班组长朱峰磊早年进站时,一周也做不了几台试验,随着发射任务一年比一年多,试验工作量自然也逐年递增。对这位基层的一线工人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作时间与工作量,加班成为了家常便饭。


试验站依山而建,坐落于佘山风景区,有时,朱峰磊在等待一些晚上开展的试验时,会抬头望向山峦背后的星空,那是他们手上的产品未来的去处。


发射任务显著增多,产品类型也越发丰富。航天的老职工们并不受此困扰,相反,他们引以为豪,这也是他们需要不断迎接的新挑战。航天产品复杂而精密,品种杂、产量小、工序多,对试验人员的要求很高,“以前一个台子就能搞定产品的全部试验”,朱峰磊明显感受到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他感慨,“现在我们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越做越好,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满足产品发动机的试验需要,有些产品要搭好几个台子。”


年轻人的赤子之心

照亮航天青春梦


众所周知,航天事业责任重大,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并没有阻碍年轻力量加入航天。


执行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前,3名航天员神采奕奕地在问天阁首次公开亮相,指令长蔡旭哲是属龙的“70后”航天员,两名属马的航天员都是首次飞天的“90后”,分别为我国首位“90后”男航天员宋令东、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自2003年杨利伟圆梦太空至今,从“60后”到“90后”,共有24位飞天英雄亮相问天阁。


“为国出征”是两位年轻的航天员执着的信念,这份信念支撑着他们从农村老家一步一步走到了酒泉。


坐火箭的年轻人力图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造火箭的年轻人同样如此。


王曙群所在的149厂,就有一支平均34岁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推进舱总装团队始终坚守在飞船总装第一线。“00后”王奕程是神舟十九号飞船推进舱试验任务中最年轻的操作员,主要负责飞船工质加注和气瓶充气。初入航天,王奕程面对繁杂而多样的零部件,心中不免泛起“迷糊”。它们是什么?如何装配?要装多久?面对这些疑问,师父“90后”技师葛佳骏告诉他,要想把总装学扎实,就要熟悉每一个产品,将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和试验参数标准牢记在心。“耳闻不如亲历,向往不如出发。”王奕程沉浸在总装一线,一点点摸索原理、一丝丝抽离问题、一层层破开迷雾。三年多的光阴,王奕程辗转在上海、北京、酒泉和海南之间。日积月累的经验,让他快速成长、砥砺前行,用执着和责任为试验任务保驾护航。


很多航天人说,“走上这条道路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那就要为之付出努力。”而当他们设计的东西、打造的零件真正在产品上得到应用,自我价值实现的那一刻让他们无悔前路,并不断磨砺自己。


“95后”丁一然作为此次载人飞船推进舱总装工艺员,曾是一名总装操作。2021年,小丁从学校毕业入职到149厂,随着工作逐步深入,他感到,作为一名新时代一线工人,不能只会拿扳手,更要学会拿起笔,磨炼出创新的本领。为此,他重回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曾经奋战过的149厂,负责载人飞船推进舱总装工艺工作,只为再叩苍穹。


技能成才到成家立业

工会托住航天人才梦


进得来,留得住。工会在航天企业留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9月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届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国家二类职业技能竞赛)在陕西航天职工大学圆满落下帷幕。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上海航天局4名选手在36家单位共11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来自804所的陈敏豪、800所的王玮被授予“航天技能大奖”称号,他俩都是机械检查工;焊工范佳伟被授予“航天技术能手”称号,数控车工王凯硕获“竞赛优胜奖”。


技能比武是航天青年崭露头角的舞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则是引路人。航天事业是团队作战,老一代航天人从不藏私,把自身技能传授给年轻人被王曙群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新一代年轻航天人,王曙群想了很多办法。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岗位能力互学培训;推动成立“火箭总体装配工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中教导年轻人……这一过程中,王曙群始终以身作则,走好每一步。王曙群的徒弟夏巧伟还记得入行那天,王曙群对他说:“航天人可能十几年、几十年干一件事,也不确定能否干成,所以你必须真热爱,有情怀。”亲眼看着师傅践行每一条诺言,跟着师傅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就了如今的年轻技师夏巧伟。如今,王曙群为团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班组现有成员30名,通过多年的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岗位能力互学培训模式,实现了技师比例达到50%、双师(技师、工程师)比例达到17%的目标,成为一个技能型班组。


与此同时,工会为忙碌的职工托住了生活的底。连续8年举办的上海航天“天之骄子”亲子工作室,已解决2000余名航天职工子女假期托管难题,集看护、五育为一体,解决航天职工难以兼顾工作与育儿的现实难题;一个个模范职工之家“有求必应”,解决立体车库,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人参加工会活动,集体协商工作严格落实,上海航天已有7家单位工会获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跳槽盛行,忠诚的职业生涯还受到欢...

生育保险时代还有“产假工资”吗?

真正当好“娘家人”,推动建设生育...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