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乘着“冬”风“热”起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03-01 11:43

摘要: 冰雪经济前景广阔,各地正抢抓机遇,紧紧握住抓住这“泼天的流量”。

雪花飘落吉林雾凇,运动健儿飞跃河北大跳台,冰雪写真点亮哈尔滨索菲亚教堂,雪骑爆火驰骋新疆雪原……新雪季至,“冷资源”带动“热经济”,冰雪热在全国各地涌动,湖北发放1亿元覆盖滑雪项目的文旅惠民券,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建设世界级的室内滑雪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为中国冰雪产业发展打开全新局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达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万亿元,冰雪经济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热词。


本文关注冰雪热下的就业市场,看“冰天雪地”如何变身“金山银山”,普通人如何掘金冰雪赛道。


东三省“抢”游客

滑雪教练收入迎一年顶峰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有冰雪经济相关企业1.29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增长,2023年全年注册2444家,同比增长37.38%,这些企业主要涉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中成立年限在1至3年的企业占比最多。


每年1月,是东北地区雪质最佳时期,东北三省轮番“出招”,长白山打造雪雕版云顶天宫和青铜门,牡丹江打造全新的风雪宁古塔主题景区,各处特色的景区里,除景区工作人员、导游、民宿老板、餐饮老板、司机等常规保障游客衣食住行的工作岗位,滑雪场教练、救援队员、巡逻稽查队员当属雪场的特色岗位。


“从早上八点半雪场开门,到夜场晚上八点半关门,我一天最多能上五节课,每节课两小时。”常驻长白山的滑雪教练海博迎来了他一年中“最赚钱”的时候,雪场包吃包住,提供雪服、雪板等一切装备,寒假旺季,他的月薪最高可达三万多,“不过雪季结束,离职的时候这些装备都要还给雪场。”


滑雪是高危运动,滑雪教练是各个雪场里最常见的岗位之一,教练工资受雪场薪资构成、课时费分成、课时等多方面影响。


海博是东北人,从小接触滑雪运动,这既是他的爱好,又能让他赚钱,因此做教练对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工作。“我读书不好,东北服务业平均工资不高,教练已经算得上高薪了。”


成为滑雪教练对教学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海博的好朋友明纪也是滑雪爱好者,但他说自己“上不来课”,“教练教的学生95%以上都是初学者,长白山的游客大部分都是家庭出游,学员顾客都是小孩,没耐心不适合在这里干教练。”


因此,明纪选择了入职雪场的稽查队,负责每天在各条雪道上巡视观察,维护滑雪场的安全秩序,“我的工资当然没明星教练高,主要靠巡查抓到黑私教。”


南方冰雪“热”

安全员成批上岗


“及时疏导滑雪者,保证各级雪道的安全畅通,进行场地应急处理,包括救助滑雪道上的伤者、局部场地平整等”,与滑雪教练、稽查队员、救援队员等岗位相比,滑雪场安全员的入职门槛要低不少。通常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可以接受低温环境工作”两项硬性要求即可,有些室内雪场甚至不对他们的滑雪技能做要求。


由于南方室内雪场顾客初学者比率高,雪道短,这些门槛不高、北方少见的滑雪安全员成为了南方滑雪场中最常见的岗位。


近几年,中国的冰雪经济打破空间限制,从中国东北、京津冀等传统冰雪胜地南展至长三角、广东等地,一座座室内滑雪场拔地而起。


2024年秋天,万众瞩目的上海耀雪冰雪世界正式开放,一时间以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全国最贵室内雪场票价吸引了众多关注。在耀雪开业前夕,小叶参加了雪场组织的集中招聘会,具备一定滑行基础的他顺利入职“安全员”岗位,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摔倒在雪道上的游客扶起来,同时兼顾救援、维护场地等任务。


在入职雪场之前,20岁的小叶在各大餐饮品牌干过服务员。安全员的工作并不轻松,他的脸由于常在低温环境下工作,两颊被冻得通红;无论是扶游客,还是铲平雪道,干的都是力气活;收入也不高,时薪与服务员相差不多。但小叶还是最喜欢这份工作,他觉得,相比在火锅店里端盘子,这份职业头一回带给了他事业的感觉。


实际上,安全员正是冰雪经济催生出的新职业。2024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和28个新工种里,新增“滑雪巡救员”职业,在“体育场馆管理员”中增设“冰鞋维修师”“雪板维护师”“雪鞋维修师”“雪道规划师”“冰刀维护师”“造雪师”6个工种,数量占此次新工种的两成以上。


有些雪场中,巡救员的职责等同于安全员,而有些雪场则对需要抬着担架的救援队员和负责扶起游客的安全员进行了明确区分。


兼顾救援的小叶并不知道他的岗位已被人社部门认证的消息,记者告诉他后,他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他表示,其实他也想过以后的出路,曾悄悄向从事教练的同事打听,如何才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高收入的滑雪教练,“最关键的是要考取国职教练证,以后有了这张证,还可以去其他滑雪场面试。”



“冰雪热”不降温

探索冰雪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冰雪消融,草木焕新,“冰雪热”如何持续下去成为关注焦点。眼下,一条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正逐渐清晰。


在吉林省,滑雪教练队伍主要由雪场长期签约员工、校企合作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及周边村民三部分组成。在国内知名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高校毕业生和周边村民各占教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夏天我就去三亚当冲浪教练,很多滑雪爱好者也是冲浪爱好者,客户群体重合。”海博将这种模式称为“蓝白双修”。平日里,他用心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时常发布滑雪、冲浪等运动视频,也曾吸引部分粉丝专程找他学习。


像海博这样纯粹的运动爱好者属于少数,大部分滑雪场员工在夏天会分流成三批:冬天开缆车的大爷们会在春天回家种地;中年人可能去寻找一份短工,掌握木工、钳工这种手艺的则继续靠技能吃饭;年轻人的选择更多,有的去室内滑雪场继续做教练,有的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尝试保安、销售等各类工作。等到冬季来临,这些“季节性”同事又会重新聚在一起。


实际上,这与海外滑雪教练的生存法则相差无几。例如,亚洲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日本北海道,每年雪季招募的雪场教练仅部分为固定长期合作教练,其余大部分是从世界各地聘请而来的短期教练,支援人气最旺、生意最好的圣诞假期,雪季后,他们都会返回各自国家,继续从事其他季节的工作。


又如南半球滑雪胜地新西兰,由于雪季在7月,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滑雪教练前来“错峰滑雪”,教练们能够在这里满足自己的滑雪爱好,同时赚取当地生活费与工资。至于缆车司机、雪场餐厅服务员等岗位,则聘请了大量持有“WHV”(WorkingHolidayVisa,打工度假签证)等各种短期工作签证的海外员工。这种工作与休息交替的模式,因其灵活性和自由度,深受年轻员工的青睐。


在滑雪教练们寻找夏季出路的同时,各地也在从顶层设计上探索延续“冰雪热”的方法。


1月10日,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杨爱国带队参加ISPOBeijing2025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他的目标很明确——围绕制造业招商。杨爱国表示,哈尔滨过去是老工业基地,有一定的基础,包括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哈尔滨有哈工大等知名院校,科研基础雄厚,在新材料研究等方面优势明显。此外,哈尔滨还有大量的实验场景,例如冰雪装备企业,也需要在冰雪环境中反复进行实验。


“在夏天赚冬天的钱”,哈尔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2024年6月,波司登集团与哈尔滨官方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半年多时间投资10亿元建设羽绒产业智能工厂和羽绒服装智能制造工厂。


各地政府面对冰雪经济的滚烫火热,不甘落后,纷纷渴望将这份“热”延续下去。《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打造冰雪装备产品体系,支持冰雪装备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冰雪装备产业重点集群。


2024年底发布的《黑龙江省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实施方案》也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市(地)谋划建设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特色产业园区。


同时,国家鼓励构建围绕内蒙古、东北、新疆为核心的冰雪经济“一区两带多节点”空间布局,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动冰雪运动在全国普及发展。


2024年12月初,针对冰雪经济核心地区东北,《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了,支持以冰雪为主题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A级旅游景区建设;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出台促进冰雪旅游消费的举措,探索设立地方冰雪日和专门假期等具体发力方向。


冰雪经济前景广阔,各地正抢抓机遇,紧紧握住抓住这“泼天的流量”,做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1月刊)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AI之热:科技创新“C位”全球竞...

新刊速递|2025年经济工作这样...

星辰大海的征途,新一代正在接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