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美团、饿了么先后上线试点“骑手过度跑单强制下线”功能,验证了两大平台正各自探索骑手防疲劳机制的传闻。强制休息,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嗤之以鼻,这种关爱与限制的双重感受,让一线骑手们爱恨交加。
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对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的调研,外卖骑手旺季每日平均送单时长为6.9小时;淡季平均每日送单时长为5.1小时。工作时长与单量、收入紧密相关,一名深圳骑手测算后发现,跑900单约能到手3000元,1200单约到手5000元,想要“月入上万”,单量需达2000单左右。
毫无疑问,强制下线规定压缩了骑手的工作时长,部分骑手为了不受限制,直接注册其他平台,双管齐下。在他们看来,多劳多得是外卖行业的基本规则,强制休息可能会导致收入减少,限制工作的自由。
新规实施至今,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骑手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运行数据也显示,连续跑单触发休息条款的骑手仅占0.18%,99.82%的正常跑单骑手不受影响。平台的强制休息细则规定,骑手连续接单4小时后需休息20分钟,但在实际生活中,工作量饱和的骑手极少连续工作4小时,而那些格外拼命的骑手大多本就在多个平台间辗转,追求高收入是他们踏入这一行业的初衷。
外卖骑手之辛劳早已是社会反复报道讨论的“旧闻”,平台出台规则本意是为了关心关爱骑手的身心健康,但在认真倾听一线骑手的声音后不难发现,强制休息措施却犹如隔靴搔痒,未能真正契合骑手的实际需求与期望。
回看那篇曾引起轰动的深度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至今已过去了五年,外卖骑手们的生死时速是否得到了缓解?
宏观层面来看,政策的扶持力度呈现出无可争议的增强态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引起巨大反响,各部门纷纷出台有关新业态权益保障的文件。
放大微观细节,社会的关注度也在持续攀升,共鸣理解骑手的高强度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骑手普遍反映,“慢些、不急、谢谢”成为了顾客的高频回复词,过去激烈的送餐矛盾在这两年明显有所化解,社会对骑手的包容在不断提升。
工会娘家人更是不断发力,积极推动“饿了么”平台与外卖送餐员协商恳谈会,签订集体合同;“会了嘛”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法律服务;一间间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点亮服务骑手的灯;工会“爱新餐”专属补贴最高可支付立减11.11元;各种节日活动工会更是从不忘记骑手小哥……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骑手最渴望的关心关爱,是公平的配送机制、合理的收入分配。这一切都离不开平台的改变。骑手客单价与提佣降低,工作时长受限,电瓶车租赁市场水涨船高,劳动成本逐年递增,以及令人诟病许久的劳动权益保障,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平台的优化努力显然还不足够。
强制休息规定的出台,是对外卖行业健康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是生死时速里的暂停键。但我们更期待,更多合乎情理、有“人情味儿”的规定能够继续出现,期待关爱关心能够在算法上得以体现,期待直到未来有一天,真正实现骑手的休息权与工作自由的平衡。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