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上海AI生态——用技术密码打开未来图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振思 发布时间:2025-08-14 12:59

摘要: 上海正以人工智能为强劲引擎,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加速前行。

在上海这座创新与智慧交织的城市,模速空间正以其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勾勒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崭新图景。模速空间不仅推出全国首个算力生态平台“模速空间算力生态超市”,更怀揣打造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孵化器的宏伟愿景,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先的创新企业和技术团队。其背后是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完善的算力支持、丰富的语料供给,以及下游垂直行业应用的有力推动。


模速空间所在的徐汇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社会资源,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先锋。在人工智能领域,徐汇区全区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上千家,落地大模型企业464家,产业规模近千亿元。


作为徐汇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承载地,模速空间汇聚了稀宇科技、商汤科技等七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构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协同”闭环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为拓展大模型应用落地、加速引领上海大模型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这里已吸引百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带动全区300余家大模型企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自投用以来举办了超过300场生态活动,为创业者提供了跨界交流、商业合作的舞台。


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协同共进的繁荣景象。浦东新区与徐汇区交相辉映,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消费级AR(增强现实)眼镜“链主”企业XREAL宣布将总部搬至浦东新区,为区域人工智能产业注入新活力。星纪魅族等企业也加大在沪投入,未来三年将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AI(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技术,在上海建成全球领先的XR(扩展现实)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上海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的竞争力。


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的布局,上海的落地速度同样令人瞩目。全球首款安卓AR眼镜由谷歌和上海AI硬件企业XREAL联合打造,开启了AR行业的“安卓时刻”。当下,以AR眼镜、AI电脑、AI手机为代表的AI硬件正快速走向市场,成为新风口。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7年,市面上50%手机、80%电脑、60%平板电脑和30%电视都将成为AI硬件。在AI硬件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已赢得良好开局,上海凭借完备的产业链,软硬件相互适配,有望在AI硬件领域下好先手棋。


上海的高校也在积极构筑“AI+”教学科研新平台,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笛卡尔班”,构建“数理+AI+工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复旦大学启动AI驱动的教与学融通改革,推动“AI大课”从1.0版向2.0版迈进,打通AI+双学位培养路径。同济大学则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随着2025年上海职工科技节的开幕,上海工匠的培养选树工作也同步启动,这将为AI人才的培养注入新动力。据悉,市总工会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选树1000名“上海工匠”,至今已命名九批共888名上海工匠、20名“长三角大工匠”,培育了9位大国工匠和11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今年的职工科技节还特别推出了全国首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师”竞赛,面向全市一线职工,旨在挖掘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上海正以人工智能为强劲引擎,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加速前行。从模速空间的创新生态到众多企业的蓬勃发展,从高校的科研创新到职工技能提升,上海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且极具活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引领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在宏观层面展现出人工智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刊速递|聚焦科技创新的新信号;...

念好防暑降温“十六字令”

陈云“只唯实”精神的时代回响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