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局,高等教育顺势而为——今年,本科又添新专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振思 发布时间:2025-08-14 13:00

摘要: 面对技术变革,我们应当如何去拥抱未来更加多元的职业赛道和精彩人生呢?

当AI浪潮席卷各领域,高等教育正以专业体系革新响应时代需求。2025年教育部新增29个本科专业,覆盖国家战略、科技前沿与市场刚需,凸显“跨学科融合”与“需求导向”的培养逻辑。与此同时,上海三所高校首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培育高端技能人才。面对这些变革,我们应当如何去拥抱未来更加多元的职业赛道和精彩人生呢?


【热点扫描】

29个新专业,藏着哪些“未来密码”?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9种全新本科专业将从2025年高考起招生。这些新专业以“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市场刚需”为核心逻辑,被划分为五大类,每一类都藏着未来5~10年的职业发展新机遇。


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类:锚定国计民生核心赛道


这类专业直接对接“双碳”、海洋强国、公共安全等国家战略,培养能参与国家级项目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区域国别学”,从语言、历史到政治经济系统研究特定国家或区域,在“一带一路”深化背景下,政府外事部门与跨境企业对这类“能说会研”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目前全国仅10余所高校开设,人才稀缺性显著。“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则融合能源、环境、管理多学科,聚焦光伏风电等能源转型与碳捕捉技术,2030年前相关岗位缺口超200万个,传统能源从业者可通过考取碳核算等证书转型。


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生物质技术与工程等专业,也分别瞄准海洋经济开发、老龄化社会医疗保障、可再生资源替代等国家战略需求。这类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能进入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头部企业,在“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施展拳脚。


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类:突破“卡脖子”技术无人区


瞄准芯片、工业软件、低空经济等科技革命“无人区”,这类专业旨在培养能参与“国之重器”研发的高端人才。“工业软件”专业直面我国90%工业软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工信部已将“工业软件自主可控”列为重点,相关企业年薪可达30万+。“低空技术与工程”则聚焦无人机、飞行汽车等低空飞行器全链条,随着1000米以下空域政策开放,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3万亿,人才缺口超50万。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时空信息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专业,均指向科技前沿的关键领域。例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针对芯片自主核心问题,头部企业校招年薪超40万元;“时空信息工程”用卫星遥感与AI实现精准定位,为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提供底层支撑。选择这类专业,意味着成为掌握未来科技话语权的“国家队”成员。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类:对接热门行业的高起薪通道


聚焦民生服务与新兴产业,这类专业就业适配性强,起薪普遍高于传统专业。“国际邮轮管理”融合旅游、法律、酒店管理,随着上海、三亚等国际邮轮母港加速布局,高端管理人才起薪可达15万元/年,几乎都依赖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航空运动”专业覆盖热气球、无人机等运动的技术与管理,在低空经济爆发背景下,持证飞行教练年薪可达30万元,体育行业从业者可通过考证切入新赛道。


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医学与健康、人才发展与管理等专业,则精准响应三孩政策、老龄化社会、企业人才竞争等市场需求。例如,“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面对0-3岁托育市场超千亿规模,专业


人才缺口超百万;“人才发展与管理”在企业竞争转向“人才战”的背景下,头部企业“人才发展专家”岗年薪可达30万元。


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类:用AI重构传统领域竞争力


以AI为核心工具,推动教育、艺术、传媒等传统领域数字化转型,培养“懂技术又懂创意”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教育”用AI开发个性化学习工具,在“双减”后教育精准化趋势下,学校与教育科技公司对这类“懂教育+会AI”的人才需求旺盛,起薪普遍18万元。“数字戏剧”融合VR/AR技术与戏剧表演,打造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融合新风口,舞台设计师、数字导演需求激增。


数字演艺设计、智能影像艺术、游戏艺术设计等专业,均体现AI对传统创意领域的赋能。例如“游戏艺术设计”结合游戏引擎与艺术设计,在“游戏+”趋势下,懂技术的游戏美术师年薪可达30万元;“智能影像艺术”利用AI生成与优化影像内容,让创作者在短视频、广告行业中竞争力远超纯人工从业者。


艺术与健康创新设计类:开启“新体验经济”大门


融合艺术、科技与健康需求,聚焦心理健康、适老化设计等新兴领域。“舞蹈治疗”通过舞蹈动作干预心理健康,在我国心理健康问题人数超亿的背景下,因“非语言干预”特性更易被接受,康复机构与学校心理中心需求激增。“音乐科技”用数字技术开发智能乐器与音乐治疗工具,腾讯音乐等平台已布局相关赛道,音乐工程师年薪可达20万元。


人居设计、虚拟空间艺术等专业则响应城镇化与数字艺术市场需求。“人居设计”从社区规划到家居设计解决“人-环境-健康”问题,适老化社区、绿色建筑成新趋势;“虚拟空间艺术”借助VR/AR创作数字艺术展,在NFT(非同质化代币)艺术、元宇宙展览等领域,虚拟策展人需求激增。


新专业背后的选择逻辑与未来启示


从此次新设的专业来看,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趋势是“跨学科融合”与“需求导向”。教育部首次建立的“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更让低空经济等爆发领域能快速获得人才供给。对高考生而言,选择新专业需结合自身兴趣与学科优势,优先考虑双一流高校或有重点实验室的院校;对职场人来说,这些专业指向的新兴领域,正是职业转型的黄金赛道。


当“老专业”加速退出舞台,这些新专业如同打开未来的钥匙,既呼应着国家战略与科技革命的召唤,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与时代同频的“人生赛道”。


“这29种新专业的设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延伸,更是对国家和市场需求的直接回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与传统专业相比,这些新专业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创新性。


“未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将更加灵活,会依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一些传统专业如果就业率持续低迷,可能会被缩减甚至取消。”储朝晖认为,对于学生而言,选择新兴专业意味着拥抱未来,但也需要更强的适应能力。要做好持续学习的准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环境。


【权威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要打破“地域围城”与“专业茧房”


上海市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6月9日顺利结束,7月1日至2日,考生将迎来本科阶段志愿(含综合评价批次)填报。今年上海秋季高考考生数超6万,较2024年增加近万人,尽管本科招生计划预计增加,但增量或难完全匹配生源增长,理性填报志愿成为关键。


志愿填报首先需拓宽升学路径。在高校选择上,许多上海考生和家长存在“地域情结”,习惯将高校选择局限于本地或“包邮区”。但在生源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这种思维亟需转变。对于往年高考成绩57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上海本地可选高校仅4-5所,而放眼全国,符合条件的高校数量将大幅增加;特控线临界考生若尝试“西进战略”,选择中西部高校,不仅录取几率提升,还能拓宽视野;本科线压线考生更要消除地域限制,挖掘外地高校在专业特色和录取分数上的优势,以此提高本科录取机会。


在专业选择方面,考生要紧跟时代趋势。近年来,高校理、工、农、医本科招生比例上升,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专业,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交叉学科的招生计划增多,传统专业面临优化。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结合自身兴趣,关注新兴学科与个人特长的契合点,同时也不可忽视传统学科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拓宽专业选择维度。


此外,全面了解信息、精准构建科学决策体系同样重要。考生和家长应尽早着手,将本市高考招生政策细化到具体学校的专业设置、选科要求、录取方式等,还要深入了解学科实力、就业质量等信息。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要依据位次,综合生源、计划数等变化因素,明确自身定位,判断能录取的学校和专业层次。同时,科学布局各批次志愿,除本科普通批次外,合理把握综合评价、提前批次等志愿,遵循各批次投档录取规则,采用科学填报策略。


市教育考试院表示,希望2025届考生能够打破“地域围城”与“专业茧房”,找到个人禀赋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以理性填报开启未来新征程。


(综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消息)

【延伸阅读】

职业本科扩容,沪上三所高校首次开设九大专业


2025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3所公办高校将首次开展职业本科专业招生,这是上海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方面的新探索。 区别于“知识”和“技能”一边侧重的普通本科与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以“职业在前、本科在后”的定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条腿走路“,并重专业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发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获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职业本科专业。随着智能制造业快速发展,传统本科专业已不适应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岗位需求,因此该校开启交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该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践、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等,采用校企双元、工学交替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后续,学校计划到2028年开设7个左右职业本科专业,年招生约300人,且所有专业均参与贯通培养试点。


上海电机学院申报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四年制职业本科专业成功获批,这是学校对接区域制造业发展及转型升级需求的重要举措。该专业将培养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掌握先进电气系统相关知识,具备程序编制等能力,能从事电气系统设计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主修课程包括电机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学校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电机特色”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范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今年新增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技术两个职业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紧跟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智改数转”需求,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变革的高端技能人才,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多个岗位群。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旨在为产业发展输送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面向上海高端装备产业企业现场岗位群,培养掌握智能控制等知识,具备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人才。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职业本科的快速扩张给出强烈的信号,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式进入“提质培优”新阶段。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解码上海AI生态——用技术密码打...

新刊速递|聚焦科技创新的新信号;...

念好防暑降温“十六字令”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