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五卅”——历史的回响从未沉寂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振思 发布时间:2025-08-28 14:18

摘要: 这是一次对过往研究的深情回溯,更是对未来探索的热切展望,为我们理解这场伟大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百年光阴流转,五卅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回响从未沉寂。5月29日,在庆祝“百年五卅”的前一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发布了《道不尽的“五卅”——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论文精选》(征求意见稿)。这是一次对过往研究的深情回溯,更是对未来探索的热切展望,为我们理解这场伟大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论文汇编由该所马军研究员编纂,精选了24篇代表性论文,出自沈以行、任建树、姜沛南等十六位学者之手,其中许多人已作古,但其严谨的治学路径与深刻的历史洞见,却透过纸背持续焕发思想力量。从原现代史研究室到原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再到如今的整合发展,几代学人薪火相传,使这本精选集成为一部浓缩的学术史册。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广大工人、学生、市民共同参与,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发起了坚决的反抗。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共党组织的壮大,使得党的影响力在社会各界不断扩大,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它有力地促进了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构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五卅运动对工农群众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会、农会等群众组织在运动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代表工农群众利益、领导他们进行斗争的重要力量,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五卅运动研究领域,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其根基可追溯至建所之初。早在1985年五卅运动60周年之际,该所就成功主办了国内首个大型“五卅”学术研讨会,汇集海内外学者近百人,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史基础。此后,研究室学者以非凡的学术定力,历经43年系统编纂完成了煌煌三卷、总计212万字的《五卅运动史料》,为学界构建起不可或缺的史料基石。这部巨著连同研究室产出的众多优秀论文,构筑了该所在五卅运动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体现了几代学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以及对学术传承的执着追求。


此次《道不尽的“五卅”》的发布,不仅是对该所建所70周年的学术献礼,更为后续深化五卅运动的研究铺设了基石。发布会上汇集众多专家学者,大家集思广益,打磨书稿,同时为未来研究探索新方向与新路径。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未来五卅运动的研究可从多方面深入:一是加强五卅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的联系研究,挖掘国际工会组织对上海工人的支持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国际影响;二是深入探讨五卅运动对中外关系的影响,分析外国列强对华政策调整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变化;三是从国际法角度审视五卅运动,揭示其对不平等条约的法理挑战及国际法体系的不平等性;四是细化五卅运动期间的国共关系研究,剖析两党合作机制与分歧;五是关注五卅运动在国际上的反响,解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及中国革命的全球影响;六是充分利用未刊史料和数字人文技术,拓展研究视角,发现新规律和趋势;七是在传承前辈学者研究路径的基础上,结合新方法和跨学科视角,推动五卅运动研究的创新发展。


五卅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时代,五卅运动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五卅运动,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临危受命的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郑复他

新刊速递|这是年轻人的事业;探访...

助力民企发展的上海“工”字答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