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择:当本科生“回炉”职校“镀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振思,何以弘 发布时间:2025-08-31 09:44

摘要: 教育的终极意义,或许正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2025年春天,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郑州铁院”)的单招计划引发全网关注:其动车组检修技术等三个王牌专业面向本科生开放135个名额。这一被网友称为“本升专”的招生模式,规模从2022年的30人、2024年的70人,跃升至2025年的135人,三年间增长逾四倍。


与此同时,青岛技师学院、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大学生技师班”也受到更多关注。曾经被视为“学历降级”的选择,如今正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这种“逆流”选择的背后,是就业市场的深刻变革。近三年,郑州铁院每年吸引上百名本科生、研究生报考,其毕业生90%进入铁路系统,起薪普遍高于同龄文科毕业生。中国铁路郑州局2024届录用该校毕业生1560人,2025届已预定1700人。这些带编制的稳定岗位,成为吸引高学历者“回炉”的核心磁石。


学历褪魅能力吃香


过去四十年,“学历越高越安稳”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当前就业市场正呈现新图景。国家统计局对9万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44%的企业面临“招工难”,其中高铁维修、信号调试、芯片技术等领域的技能型工人最为紧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超过90%,25所院校甚至实现了100%就业。


郑州铁院的就业数据更具说服力: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70%进入大型国企和行业龙头企业。中国铁路上海局、武汉局等13家集团公司与该校开展“2+1”定向培养——学生第三学年直接进入企业接受岗前培训,入职后仅需1个月跟岗即可独立操作,远低于行业平均6-12个月的培养周期。这种“毕业即就业”的确定性,促使不少本科生主动放下学历执念。


学历的价值并未消失,但其作为单一“硬通货”的属性正在减弱。当高铁行业亟需既懂图纸又能实操的技术骨干,当医院呼唤兼具护理理论与智能设备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仅凭学历标签已难以满足需求。今年,浙江三所“双高计划”院校的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破万元的案例,似乎也在印证“本事比文凭更关键”的就业新逻辑。


从课堂到车间的无缝衔接


郑州铁院党委副书记倪居的观点发人深省:“教育不是培养知识的容器,而是能力的载体。”这所创建于1951年、曾于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的院校,如今构建了“轨道类+医护类+新兴产业类”专业群,精准对接河南“米字型”高铁网枢纽的区位优势,年均输送轨道交通人才超5000人。


本科教育的理论优势与职业教育的实践特长,在此实现了创造性融合。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李哲,在郑铁学院的实训车间反复练习动车组制动系统拆装。他的笔记本上既有机械原理的公式推导,也有扳手使用角度的标记。“本科四年教会我分析问题,这里教会我解决问题。”凭借这种“理论+实操”的复合能力,他顺利通过中国铁路武汉局的考核,成为动车组检修团队中最年轻的技术骨干。


学校专为本科毕业生设计的“学士后班”,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壁垒——与中国铁路郑州局共建实训基地,将高铁检修现场“搬”进课堂。学生既要通过《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理论考核,也需在模拟故障排查中达到“90秒内精准定位问题”的行业标准。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平均起薪比普通专科生高30%,比同专业本科应届生高出15%。


专业调整的动态密码


郑州铁院的《专业结构优化白皮书》记录着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近五年,该校新增集成电路技术等14个专业,撤销停招16个专业,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占比高达70%。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源于对该校对本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调研——当河南布局智能装备、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时,学校即刻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传感器等专业。


校企协同的“订单班”也是保障就业质量的关键。走进该校与中国铁路兰州局共建的“复兴号班”,墙上的进度表清晰标注:第1-4学期完成《动车组构造》等核心课程,第5学期考取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证,第6学期参与兰新高铁实际运维。这种“招生即招工”模式,让学生毕业时手握“毕业证+技能证+岗前培训合格证”三证,直接进入国企编制。


护理专业的转型更具代表性。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学校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与郑州多家养老院共建“银发课堂”,学生既要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也需掌握智能护理床操作。2024届毕业生王萌,凭借“临床护理+智能设备操作”的复合能力,被河南省人民医院录用为老年科护理师,起薪较传统护理岗位高出2000元。


多元选择映射时代转向


“本升专”并非孤例,文科生“转码”浪潮同样折射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43.9%,就业录取机会低于理工类、经管类,起薪也低于工科生,而程序员岗位平均起薪持续领跑。在此背景下,不少文科出身的毕业生尝试转型,通过自学计算机编程,转行当“码农”。


事实上,转行之路并非坦途。曾有幼儿园教师自费三万元参加IT培训班,求职时却因“非科班出身”屡遭拒绝,靠编造简历才勉强入职,半年后因行业裁员失业。更现实的挑战是技术迭代:ChatGPT已能通过谷歌初级工程师面试,基础编码工作正面临替代风险。正如一位技术总监所言:“只会写‘IF、ELSE’的初级程序员,迟早会被淘汰。”


这些选择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学历社会正在向能力社会转型。企业招聘时,更看重候选人独立完成的项目案例,而非毕业院校排名。当社会评价体系从“重文凭”转向“重本事”,教育的多元价值正日益凸显。


在郑州铁院的实训车间里,本科毕业的学生正专注练习动车组检修。他们的工具包中,既装着专科阶段的技能证书,也承载着本科四年的知识积淀。这种看似“逆流”的选择,实则是个人在时代需求与发展路径间寻求的最优解。


教育的终极意义,或许正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无论是实验室里的科研探索,还是生产线上的技术攻坚,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便是最好的人生坐标。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第7期)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AI入局,高等教育顺势而为——今...

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0...

问情还是问自己|生育篇:生育友好...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