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中考中本贯通专业录取数据引发热议:76个专业中58个超600分,信息安全专业更是以677分(该分数有机会考取沪上12所头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蝉联榜首。
这项2014年试点、已实施12年的教育模式,累计培养2万名学生、5届本科毕业生。从“冷眼”到“热捧”,“中职3年+本科4年”的贯通培养以“文化+技能”双轨模式,正成为连接校园与职场的“立交桥”,重塑升学选择与职业规划。
接近“八大名校”分数线
近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今年中考录取数据显示,中本贯通专业热度持续攀升。
在76个中本贯通专业中,58个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超过600分(上海中考总分750分),另有两个专业分数线达599.5分。其中,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与上海电力大学联合办学的商会信安中本贯通试点专业表现尤为突出,最低录取分数线达677分,连续两年成为中本贯通专业最高分,该专业录取的21名学生中,最高分699分(可冲击“四校八大”——沪上12所头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平均分683分,也已比肩“八大名校”的分数线。
从分数涨幅来看,今年有38个中本贯通专业分数线较去年上涨,涨幅最高达50分。即便是在学前教育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学前教育中本贯通专业,仍以655分的最低线实现“逆袭”,较去年上涨11.5分。值得关注的是,多个中本贯通专业分数线已超过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甚至出现考生报考中本贯通落榜后,最终就读于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案例。
从招生规模看,今年中本贯通招生总数为2345人,较去年增加143人,招生专业共76个,无论是专业数量还是招生计划,均较往年有所扩容,反映出长周期、贯通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务实”与“性价比”
所谓“中本贯通”,是指学生考入中职学校后,经过3年学习并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通过转段考试升入对应本科院校,完成4年学业后获得本科学位证书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壁垒,被称为职业教育“立交桥”。
201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中本贯通试点,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截至目前,全市已招收约2万名中本贯通专业学生,累计有5届本科毕业生。从试点初期的探索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中本贯通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中职与本科院校共同设计7年一贯的培养方案,既包含语数外等文化课程、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又强化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形成了“文化基础+专业技能”的一体化培养路径。
随着试点的深入,中本贯通的专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少数专业,到如今涵盖信息安全、学前教育、化工、表演、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76个招生专业基本对接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岗位,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放弃名牌高中,选择中本贯通?“务实”与“性价比”是高频关键词。
今年参加中考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学生徐轶潇,以699分的高分考入上海商会的中本贯通专业——信息安全专业。这个分数本可冲击“四校八大”,但他和家人坚定选择了中本贯通。“从未来出路看,中本贯通不输给普通高中,信息安全类专业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徐轶潇的母亲表示,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全家对职业教育赛道并不排斥,而孩子对计算机领域的兴趣更是关键。
来自青浦实验中学的毕业生华希翎,以690分也报考了同一专业,其母亲直言:“与其让孩子在高中辛苦三年考大学,不如选择中本贯通直通本科。”在他们看来,上海电力大学的办学实力、信息安全专业的就业前景(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长期需求),都是极具吸引力的理由。
多位考生家长表示,中本贯通的“长周期保障”是重要考量:避免高考压力,提前锁定本科文凭,同时能在7年时间里系统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无缝衔接”岗位需求。这种“一步到位”的职业规划,对重视实际出路的家庭而言,性价比显著。
今年是上海中本贯通招生的第12年,各高校也希望通过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起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立交桥”,为重点领域输送懂理论、强操作,又能创新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中本贯通学生的实操技能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对未来职业方向也相对比较明确,因此在选择时,家长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个人兴趣、能力特点以及未来的规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饶品华建议。
就业率“亮眼”
中本贯通的转段与就业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培养价值。
转段考试方面,以上海电力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为例,已有两届学生通过转段考试升入本科,转段率达100%。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也表示,转段考试虽包含文化课与技能测试,但难度低于普通高考,只要学生认真学习,通过率普遍较高。
就业层面,中本贯通毕业生的“双证”(本科毕业证+技能等级证书)优势显著。据统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工专业中本贯通毕业生100%获得化工总控工中级证书。91.89%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其中81.08%从事化工生产技术类工作,入职国药集团、中石油、埃克森美孚等知名企业。上海电机学院中本贯通毕业生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靠前,专业与岗位匹配度达93%。
即便在看似“吃青春饭”的表演专业,首届中本贯通毕业生也交出亮眼成绩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联合开设的中本贯通表演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12%。除了两名毕业生考研以外,其余同学或签约企业,或创业,或进入短剧拍摄行业,职业路径多元且务实。
打造职业教育新生态
中本贯通的“含金量”如何提升?高校与中职校的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是关键。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校长杨菁坦言:“面对越来越多优秀学生,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提供更高的台阶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在这方面,各校纷纷优化培养方案:上海电力大学建立常态化联合教研机制,每年分析学情、因材施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中职校组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组,保障文化课水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中职校联合编写教材,针对性衔接本科课程。
与此同时,校际与校企之间的协同也在不断深化。今年5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与上海航天局第800所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引入全国劳模唐建平担任“劳模工匠育人导师”,通过“星火领航·苍穹逐梦”项目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实践能力。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表演专业,则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评、安排学生参与上海时装周等实践活动,实现“考教分离”与产教融合。
从学生特点来看,中本贯通学生普遍表现出“实操能力强、理论基础弱”的特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数据显示,中本贯通学生平均绩点比统招班低10%左右,但学科竞赛获奖比例高出10%左右。对此,高校多采取“单独编班”“强化理论补弱”等措施,如上海电机学院针对中本贯通学生单独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程,提升学习适配度。
宏观层面,上海市教委持续推动中本贯通成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立交桥”。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中本贯通专业响应“加大托班供给”政策,在课程中增加托育内容;其他各校也正通过“七年长程培养”“科研项目下沉”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
从近年来的变化看,中本贯通正在从“补充选项”成长为“主流选择”,其未来方向是:培养“懂理论、强操作、能创新”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重点领域输送稳定的人才储备,真正实现“校园与职场”“技能与发展”的双向贯通。
(本文刊发于2025年8月期《上海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