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利(务)领域联保共治创新实践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供排水专项规划》《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和《水利(务)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发布。
据介绍,示范区地跨沪苏浙两省一市,区域河网密布、湖荡纵横,河湖水面率为20.3%,100多条骨干河道,面积5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76个,有47个跨界水体。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以来,持续探索和深化完善水利(务)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推动实施了一批治水理水重点项目。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较2019年提升21.2个百分点,上升为96.2%,无V类和劣Ⅴ类断面。太浦河水质连续三年年均值稳定在Ⅲ类,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河湖水质明显改善,示范区饮用水连续五年达标。
今年是示范区“新三年”的起步之年,聚焦于水利(务)领域,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又开工建设了一批跨域治理重点项目。
其中,《水利专项规划》《供排水专项规划》是示范区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以高品质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为目标,后者分为供水规划、污水规划、雨水规划三部分内容。
《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则是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联合河湖长制度的经验做法系统集成。《规范》内容共44条,重点明确了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内容和要求,分类细化了示范区内各级联合河湖长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详细规范了各级联合河湖长的履职重点和履职方式,创新建立了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五大机制”。《规范》的出台将有力推动和保障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运行,有力支撑示范区全域47个跨界水体水质持续改善和提升。
此外,《水利(务)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也在今日发布。《行动计划》聚焦13项重点任务,涉及7项一体化制度创新,6大重点建设项目。7项一体化制度创新不仅包括上述发布的3项制度创新成果,还包括示范区幸福美丽河湖建设、示范区水利(务)领域一体化规范、跨界水体水利工程“建管运”一体化机制、加强重点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4项制度创新举措。6个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三期)工程、淀山湖岸线生态修复(一期、二期)工程、蓝色珠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二期)等。
头图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利(务)领域联保共治创新实践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李美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