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周年、示范区建设五周年。12月25日,笔者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五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五年来,示范区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推进两轮共计180个重点项目。
五年来,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4年推出18项制度创新成果
这五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聚焦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推进制度创新、落实改革授权、加快复制推广”工作链条。
聚焦重点领域,示范区深化制度创新,今年新推出了18项制度创新成果。强化规划引领,基本形成“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等机制,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突出绿色发展,加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等机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坚持共建共享,先后发布5批63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国家“大战略”给示范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小幸福”:531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926家药店实现跨省医保结算;9条省际“断头路”陆续通车;8条跨省公交累计发送乘客超384.6万人次;网上跨省通办事项超3500项,累计办件量达11.6万件。成立至今,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75%大幅提升到98.1%,“一河三湖”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2025年目标。
中央区域办印发两批改革授权事项清单,赋予示范区18个事项改革自主权。目前,7项已承接落实,其中“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改革”等3项已形成了首单案例。同时,今年,中央区域办指导示范区建立制度创新成果常态化总结发布工作机制,前三季度围绕3个领域共发布10项成果,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借鉴。
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成色更足。2023年,两区一县GDP合计47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729亿元,较2019年年均分别增长5.94%和8.19%。
示范区建设了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19家;推动设立示范区投资开发基金,2023年R&D经费投入强度增至4.2%,高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平均水平,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推出省(市)级人才计划跨域申报、金融16条、数字经济20条等举措。400余名二级建造师实现职业资格互认;“E企融”信易贷平台跨域授信1120笔、57.68亿元;智慧大脑打通两省一市18条数据链路汇聚291项数据资源,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更加畅通。
五年来,示范区共实施两轮重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元荡实现23公里岸线整体贯通;水乡客厅方厅水院目前已初具雏形,明年就将竣工投入使用;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工程已建成投运,沪苏湖高铁明天(12月26日)将正式开通;英诺赛科、云顶新耀、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等项目建成投运,青浦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集聚研发人员800余人;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园、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嘉兴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
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
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聚焦体制机制优化完善。中央区域办印发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建设任务,会同两省一市每年牵头召开示范区工作推进会,有力指导工作落实。两省一市人大协同立法出台促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两省一市联合出台两批39条支持政策,联合设立两轮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示范区理事会64家成员单位充分发挥重大事项决策平台作用,示范区执委会牵头推进,青浦、吴江、嘉善各扬所长、紧密协作,合力推进示范区不断取得新成果。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顾军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示范区实现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的关键阶段,接下来,示范区将重点抓好“六个结合”:坚持制度创新和改革授权相结合,释放政策效应;坚持项目建设和功能培育相结合,出功能出效益;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结合,提升发展质效;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增强发展动能;坚持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相结合,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优化工作机制。
头图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五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于玘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