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12分钟下线一台,直击“全长三角造”国产机器人生产一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吴泽顺 发布时间:2024-05-25 14:36

摘要: 伴随国产机器人性能提升,以“全长三角造”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品牌逐渐获得更多国内外企业的认可。


机器人,作为工业制造的掌上明珠,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前沿战场与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装备。5月23日,笔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步伐来到上海新时达机器人工厂,看累计出货量超过4万台的全国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如何经过层层打磨走向全世界。


12分钟下线一台“全长三角造”机器人


长期以来,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存在风险隐患,打造一款全产业链国产制造的世界级机器人是国内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对此,长三角地区率先构建起了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由上海新时达机器人牵头作为首轮“链主”,联合三省一市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共同研发了全国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型号。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三角人”,它是在何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据新时达副总裁、政府关系总监周广兴介绍,该款机器人包括“控制器、RV减速机、伺服电机”三个核心零部件在内的9个产业链环节,都在上海新时达、杭州双环传动、苏州科宝光电等长三角企业完成,换言之,它的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服务响应更迅速,商务与价格策略更灵活。


测试调整中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吴泽顺 摄影


在新时达机器人工厂,笔者看到了正在进行装配和测试的生产车间:每隔12分钟就有1台装配好的机器人下线;数千台不同功能的机器人正进行72小时满载满速热身测试,有的记录机器负载数据与稳定性,有的正测试桌面机器人性能,即将完成交付......此外,作为机器人产业,工厂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笔者注意到,工厂内已普及智能化改造,如配备车间大脑EMES系统,厂内的物流运输均由设定好行进路线的机器人替代。


打造高质量机器组件,打破外资垄断


近年来,国产机器人的出现逐渐打破了国内机器人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的现象,2022年实现了35%的国产替代,2023年底,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出现“四六分”格局。想要打造一款技术水平不输于国际产品、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国产机器人,其工业组件也必须不惧“严寒酷暑”,经得起“风吹雨打”。


对此,设在机器人工厂不远处的新时达技术中心实验室,主动收集了大量机器人组件的售后端反馈,模拟设置了高低温、振动冲击、静电放电、高湿度等种种极端场景进行测试,对提前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善,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预期效果,确保这款国产机器人最终能高质量交付。


用以模拟极端环境的高加速寿命测试设备。吴泽顺 摄影


比如,实验室里有一台高加速寿命测试的特种设备,通过模拟高低温、振动等多种环境情况,它可以在3-5天的时间里加速产品10年寿命,用更短的时间调整不足,优化机器人组件的性能。“在纯市场竞争环境下,用户未必会为了‘支持国货’的情怀买单,只在意‘好用’与否,关注的是国产机器人能否达到与外资品牌相当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用数据说话,打响‘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行业名气。”新时达总裁办主任张镇奎表示。


生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产机器人


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要超过200台,2025年力争下线2000台,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来自长三角“链主”新时达的数据显示,这一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台,2023年完成2338台,2024年一季度出货量超1500台。市场应用方面,“全长三角造”机器人首次进入汽车主机厂,应用在吉利汽车临海基地白车身焊装生产线。


伴随国产机器人性能提升,国产机器人品牌逐渐获得更多国内外企业的认可。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阮青认为,长三角机器人企业在服务长三角和全国制造业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国产替代的同时,正全力走出国门,与国际一线品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正面竞争。


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是我国形成机器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未来,我国机器人系统集成、本体、关键零部件的相关企业若握指成拳、扬长避“坑”,进一步打破海外巨头的垄断,稳步提升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头图为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吴泽顺 摄影


摄 影:吴泽顺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推出特色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上海国际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打造高端制造...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