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在上海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市科委介绍了上海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情况。据悉,本市逐步形成了“1+4+1”的框架体系,即“一套保障机制”,包括财税扶持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等;“四方面创新”,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四方面开展试点;“一个服务网络”,包括线上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线下科技金融服务站,以及科技金融服务专员、专家队伍等。
其中,在科技信贷方面,本市努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体系。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产轻、融资难的特点,迭代开发政府风险共担类信贷产品。比如“科技履约贷”就是结合了科技保险的增信和银行的贷款功能,通过建立政府+保险+银行三方风险共担的模式,降低了科技企业信贷门槛。2024年,上海又将对科技履约贷进行优化,鼓励银行投放三年期贷款支持较长期的研发资金需求。
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2.99万户,较年初增长49.99%;贷款余额10486.31亿元,较年初增长52.14%。截至5月22日,上海9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近90%获得过各类科技信贷产品支持。
在科技保险方面,本市全国首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创新推出了“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等产品条款并出台保费补贴政策,帮助降低科技企业和机构的创新创业风险。截至2023年末,集成电路专属保险出具保单323单,提供保障5048亿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累计完成242个重点创新项目承保,涵盖ARJ21飞机、船舶制造等重点领域,提供风险保障832亿元等。
资本市场方面,科创板头雁效应显著。截至2024年5月22日,科创板累计上市572家企业,上海91家排名第二;科创板企业总市值超5.54万亿元,上海市以超1.2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上海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改革,在股、贷、债、保等核心金融领域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行动方案,在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试点探索,深化完善上海科技金融政策制度体系。2023年11月,上海科创金融联盟成立,涵盖银行、基金、保险、投资机构等近100家金融机构。联盟突出“融合互补”、“创新试点”、“专项服务”三方面职能。成立至今,联盟已服务百家科技企业,成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中的重要组成。
下阶段,市科委将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持续为科技企业创新做足保障。一是强化联动效应,更好发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联动优势,依托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级。
二是强化接力效应,联动国有资本,带动民营资本,吸引境外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推进设立“3+1”科创基金体系,积极推进S基金、并购基金,发挥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加聚焦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孵投联动、拨投结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耦合效应,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类金融工具产品与创新服务机构之间的耦合,构建更加完整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支持科技信贷、保险、租赁等金融产品创新和落地,持续实施“张江之星”企业培育和“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建设,为企业提供分层分类、全生命周期、多维度的金融服务。
头图为上海科技金融工作情况通报现场。吴泽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