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丨“新就业形态”茁壮成长离不开工会的“阳光雨露”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勇 发布时间:2020-09-25 09:36

摘要: 在这场就业变革中,灵活就业显露出的短板,为工会工作创新和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成长壮大,其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成了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在这场就业变革中灵活就业也显露出从业者权利不平衡、劳动保障权益缺失、工作稳定性下降、传统劳动法律体系不适应等短板,这为工会工作创新和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用工灵活和多样性增加劳动者维权难度


近期有两则新闻让我印象深刻,想必大家应该也有所耳闻。


其一,《人物》杂志的一篇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被广泛刷屏,让外卖员这一职业背后的风险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无论是饿了么的“多等5分钟/10分钟”按钮,还是美团“8分钟弹性时间”,其实最后还都是把风险转嫁到了最没有议价能力的骑手身上。然而,骑手们需要的不仅是提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更需要能够切实保护他们安全的机制。


其二,某互联网巨头爆出企业实行“996工作制”,留言区有程序员回复“没有 996,哪来这么多牛掰的功能”、“996已是福利,007是常态”等留言。所谓“996”指的是员工上班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007”就厉害了,一天24小时待命,每周7天,美其名曰“全天候工作”。更有一个新名词叫“8116+8”,即每周6天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个小时。还有跟风的“5+2”和“白+黑”等工作方式,相信大家应该也能猜到个大概。


以上两则新闻中的外卖骑手和高强度劳动者仅仅是“新就业形态”中的一个特例或缩影,但反映出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带来劳动力市场变革的同时,有些企业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影响了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安全、健康等劳动保护的底线。的确,外卖骑手、专车代驾、网红主播、快递员等职业的兴起,成为游离于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的“灵活群体”,用工灵活和多样性也增加了工会表达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难度。


最突出的是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


其实,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为此,我有三个疑问。


新型劳动关系如何界定?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存在三种劳动关系:法律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当大量劳动者进入“新就业形态”的同时,在我国当前相关劳动法律条件下这种新型灵活就业劳动关系就缺乏清晰的认定。


新就业劳动者个人利益如何保障?


新形态下的劳动关系,在当前法律法规条件中存在模糊界定,时常看到有劳动关系引发的纠纷。同时,众多新形态下就业的劳动者缺乏必要的传统劳动保障。以至于“996”、“007”等工作方式成了一些新兴行业的准则。


面对“新就业”工会工作如何创新?


这一代的青年劳动者均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其中还不乏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当他们利益受损需要维权时、知识技能需要再培训时、生病住院需要帮扶时,他们大多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网络。


“新就业形态”是工会工作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领域就业保持较快增长,提供服务人数约7800万,比上年增长4%,平台员工数达到628万人,同比增长4.2%。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就业形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两会上强调,“新就业形态”虽是后来者,但依法规范不要姗姗来迟,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潜能所在,也是解决就业这一重大、紧迫问题的着力点。


实现新业态工会服务管理新突破


“新就业形态”反映出的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应付,不能简单地将新平台等同于普通企业加以监管,更不能忽视“新就业形态”的公共属性和巨大社会治理价值。任何经济形态都要坚决保护劳动者利益,“新就业形态”自然不能例外,其核心还将是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


当前面对众多的“新就业形态”和众多的劳动群体,工会工作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齐头并进,或可以着重从一两个重点行业实现新业态工会服务管理新突破,逐步积累工会工作经验。提议探索行业工会、集群工会、协会工会、区域性工会或职业工会的创新服务模式,把相同或相类似的岗位、职业、人群聚集起来,在工会体系下抱团发展、合作共赢、营造同业集群价值。


在建立以各种特性为依托的工会服务体系进程中边摸索、边规范、边提高。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会工作,代替原企业或原企业工会完成“企业应该做而又做不好”的工作,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树立工会品牌,通过循序渐进的三部曲:知道工会、了解工会、加入工会,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权益维护和会员服务、制定适应行业标准的帮困标准,打通行业劳模先进的通道。


持续发挥工会四大职能


面对时代驱动的“新就业形态”,工会工作新方向应运而生,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劳动者就业偏好变化等趋势,主动调整思想观念与政策措施,为“新就业形态”的茁壮成长洒下“阳光雨露”。


据某权威机构预测,AI在各行各业中的普及率将会由目前的4%,提升到2025年的86%。到那时,重复性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将会迭代出更多更新的就业形态。可见,探索在“新就业形态”中持续地发挥工会“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大职能,将是我们未来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浙江拟率先数字经济立法,网约司机...

理论实践丨数字经济中的劳动者

理论实践丨探析差旅费纠纷的处理方...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