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受疫情影响拖欠工资,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支付补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何永强 发布时间:2020-10-22 08:40

摘要: 用人单位因主观恶意而“未及时”“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才可作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案情简介


郭某进入A公司担任高级软件工程师,双方签订了自2017年11月20日至2020年11月19日止的劳动合同,郭某每月工资为28000元。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公司融资受到严重影响,今年3月30日,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向全体员工发出通知,即从2020年3月起工资将分为2次进行递延发放,发薪日发放50%,后续补发50%,补发时间将安排在募资顺利完成或各项目有稳定回款后。5月22日,郭某发电子邮件,以公司未能足额支付工资为由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随后,郭某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A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争议焦点


郭某称自己提出辞职的原因是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公司违法在先,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公司则称其并非恶意拖欠工资,因为疫情导致资金链断裂,而且公司也事先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了员工,并且承诺一旦情况好转会将拖欠的工资补上。


★裁判结果


A公司受疫情影响导致资金调配困难而无法足额发放工资,且已及时向全体员工解释,并承诺将会补发,不存在拖欠工资的恶意,故对郭某要求A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请求不予支持。


★律师点评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就此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法律规定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劳动合同当事人诚信履行,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其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都不能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当用人单位存在有悖诚信的情况,从而拖欠支付或拒绝支付的,才属于立法所要规制的对象。用人单位因主观恶意而“未及时”“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才可作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由于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部分用人单位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部分劳动者也面临待岗失业、收入减少等风险。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有些用人单位在受疫情影响严重时期采取降低劳动者收入的做法,也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压力,进而能稳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保障就业。对于用人单位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与职代会、工会、职工代表进行民主协商的方式对调岗降薪、延迟支付工资、轮岗轮休、停工停产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且该意见公平合理、仅适用于疫情期间的一些措施,司法实践中也可作为裁审的依据。而一些用人单位因受疫情影响未及时足额支付工资的,且该行为确非用人单位主观原因造成,对于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要求支付经济补偿的请求,司法实践中一般也不会支持。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疫情影响运营,学校可以随意降低工...

工资被拖欠可解除合同,并要求补偿

辽宁沈阳:隔离期间工资按正常劳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