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律师要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1999年开始从业以来,徐松婷在这一行已经工作20余年,作为闵行区成立职工维权志愿团后的首批成员,也是如今的副团长,徐松婷始终认为,通过法律援助帮助职工的过程中,律师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回顾过去处理的多次劳资纠纷,去年的一次群体性纠纷让徐松婷印象深刻。当时,某家具生产企业的老板突然死亡,涉及40多名职工的工资拖欠问题。由于公司是一人公司,职工找不到对接人,矛盾一触即发。得知这一情况后,闵行区总工会第一时间与区人社局及时沟通对接,并委派徐松婷团队介入。“当时公司也涉及其他债务问题,但从法律援助的角度来说,为职工讨回欠薪是最重要的。”徐松婷回忆,当时即将跨年,职工渴望回家过年。因此,团队以最快速度完成沟通、申请仲裁、申请执行等一系列流程,并且同步成立微信群,及时关注职工的情绪及动态,做好安抚工作。申请执行后,徐松婷依然通过微信群对此事保持关注,直到职工拿到拖欠的工资,一场潜在的矛盾得以化解。“我们从事情发生之初就到现场沟通,从确认诉求、申请仲裁等一直跟到最后,通过及时的介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徐松婷深知,仅仅帮助职工维权是不够的,在维权的过程中,也要给职工普及一些劳动法知识,这样的沟通也能提升调解的成功率。今年,徐松婷参与的另一起工会法律援助案件也颇具代表性:该案件用人单位是某打车平台,公司总部在北京,但具体办公地点在上海。当时,涉及10多名职工的欠薪。职工多为平台司机,每人被拖欠的打车费从2万元到4万元不等。“当时,公司已经没有人负责,仅仅留下了两个没有实际决定权的法务,考虑到拖欠时间越久对职工越不利,我们希望能够尽快仲裁。”徐松婷回忆,仲裁后职工的诉求已得到支持,有1/3的职工同意调解并拿到补偿,另有2/3的职工希望申请执行,最终拿到工资。每当遇到这类案件,徐松婷及团队都会首先为职工梳理诉求,对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证据明显的都给予了支持,对于一些明显超出法理的、相对不靠谱的诉求,则与职工进行沟通,为他们梳理诉求,“虽然诉讼是没有成本的,但是对于职工而言,投入的时间同样需要考虑,在合理合法范围内的诉求,更易达成调解,从而提高职工维权的成功率。”
徐松婷坦言,做法律援助不一定能100%实现职工的诉求,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运气,但她始终坚持心中的社会责任感,为职工说话、替职工维权,在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