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假,多是为了掩盖某项事实,或是学历不够,或是能力不及。根据最近查获的办理假身份证件的案件来看,大多数持假证就业的人为了逃避的是年龄限制。
采访中,劳动者反复强调,能力够用,体力也不错,就是卡在了年龄的关卡上,因此,造假是不得已而为之。造假行为违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劳动者反映的,造假背后折射出的企业年龄歧视问题,也确实值得关注。在很多非体力需求的岗位上,用人单位眼里的“大龄人士”不仅兢兢业业,还能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在职场上大放异彩,这足以说明,年龄与工作能力并无直接关联。因此,很大程度上,年龄只是证件上的一个数字,是招聘人员的“心魔”。
然而,面对企业本就荒谬的“偏见”,就业者通过办假身份证入职,这一行为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首先,持假证上岗行为一旦被查处,将面临行政处罚,“以暴制暴”最后伤了自己,本就是不划算的“买卖”。其次,即便一时侥幸,没有被发现使用假身份证,但从劳动者就业的初衷来看,谋得一份职业,不仅仅是企盼一个劳动机会,更多的是期望获得由这份职业带来的劳动报酬、社保待遇、晋升机会等诸多相关权益。而持假证上岗,劳动合同因存在欺诈可能面临无效,社保、工伤待遇等也会因为银行、社保机构等二次认证而“泡汤”。由此可见,假的终究是假的,依靠虚假的证件和个人信息并不能真正拥有所向往的职业和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权益。
最后,呼吁企业公平对待每一个符合任职条件的求职者,不光是道义的同情,更是应有的社会理性。努力打造一个无年龄歧视的求职环境,办假身份证修改年龄的情况自然逐步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