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发布司法服务保障稳定就业典型案例1:追讨欠薪没商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江鸿 发布时间:2023-12-13 08:05

摘要: 上海法院发布司法服务保障稳定就业典型案例。

2023年12月1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上海法院司法服务保障稳定就业、促进消费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司法服务保障稳定就业、促进消费的工作举措实施情况和典型案例。


发布会介绍,今年1月至11月,上海法院共审结一审劳动合同纠纷21743件,同比上升64.79%。其中,因劳动合同解除引发的纠纷占比达到63.5%,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这类案件呈现当事人复合诉请增多、群体性纠纷明显增多、新类型新情况不断涌现等特点,具体表现为追索劳动报酬、加班费、赔偿金等多重诉请叠加,群体性纠纷多集中在餐饮行业、零售批发行业、人力资源行业等中小微企业领域,新业态用工中算法规则产生的劳动者用工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新类型问题引发关切,等等。


本期我们邀请到沪上几位劳动法专家对上海高院发布的5则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进行解读。


案例1:追讨欠薪没商量


刘某等76名劳动者系某上海仓储公司员工。因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且自2022年下半年起缓发员工工资,为缓解经营压力,公司对刘某等人采取协商解除、单方解除等方式进行人员削减。之后,公司仍拖欠刘某等人缓发的工资,既未依约履行协议内容,亦未依法支付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代通知金等项目,就此引发纠纷。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托劳动争议多元解纷机制,积极联合青浦区总工会,充分调动工会调解员、工会援助律师共同参与案件调解工作,最终促成刘某等76名劳动者与某上海仓储公司达成调解,调解总金额共计人民币4449543.18元,既保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促进了地区劳动关系矛盾的有序稳妥处理。


点评人: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理事 徐仁华


纵观群体性劳动争议初期矛盾激化的原因,一是企业处置方式欠缺,粗暴简单,劳资双方沟通不畅;二是员工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应,没有在最佳的第一时间协商解决;三是政府部门与企业处置中没有平衡劳资双方的焦点。


劳动争议案件多元化调解是及时、快速得到解决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在中央要求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总要求下,各地建立了以村、镇、劳动、工会、妇联、司法、公安等联合调解机构组织,作为劳动仲裁、法院申诉的前置预警处置通道,体现了劳动争议案件第一道防线作用。这个多元化调解方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仲裁、诉讼是一方断言,多元化调解是双方合意。


而通过司法、信访、工会、劳动、法院多方介入,员工接受调解的比例也在上升。即便在劳动仲裁、法院申诉也可以庭前调解,这样省去了仲裁法院的审理精力和人力成本,也避免了当事人承担的法律风险。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适老诉服传递浓浓敬老情,更有温度...

未经清算注销公司,由股东向职工给...

天津北辰法院高效化解20余起劳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