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师傅是一名曾接触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春节前夕,他向本报热线反映,在未收到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情况下,公司基于“业务调整和搬迁”为由,仓促地与他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这段时间,孙师傅一边往返医院奔波,进行职业病诊断;一边在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同时为了养家糊口,他还在继续找新的工作。
记者调查:
企业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遭处罚
2023年10月末,孙师傅再次接到了原公司的电话。“安全员说我的检查报告有问题,要我回去复检。”接到电话后,孙师傅第一时间从老家湖北回到上海。
2023年11月2日,孙师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完成了职业健康检查的第二次体检。次日,在与医院的沟通协商后,他拿到了这份复检报告。记者在该报告“检查结论及建议”一栏看到:[电测听]:双耳全频听力损失(双耳高频平均听闽=86dBHL);复查发现职业禁忌证噪声:[电测听]所检项目发现异常,建议不从事涉及噪声类作业的工种。
目前,孙师傅正在本市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职业病诊断。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孙师傅表示自己的听力大不如前,“即使在稍微有些噪音的场合,哪怕是两米之外,我也听不清楚了。”记者看到,在孙师傅2024年1月8日就诊的就医记录上,金山医院职业病科医生对其体格检查一栏写下:左耳听力下降。
为了更好地维权,这段时间孙师傅也学习了一些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我工作的十多年里,只做过三次职业健康检查,包括这次离岗前的体检。”他还表示,自己早年在车间工作时,公司的劳动保护也不到位。
记者从青浦区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一则行政处罚看到,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4年1月8日依据《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就上海远跃制药机械有限公司因未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处以警告并罚款2000元。
多次联系,企业不作回复
截至本报发稿时,孙师傅在医疗机构的职业病诊断还在进行中。
企业曾对孙师傅工作中做了哪些劳动保护?为何在未向孙师傅出具体检报告的情况下,就与其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曾于2024年2月22日和2月23日多次联系公司的籍姓法人代表。籍姓法人代表第一次表示次日派人接受记者的采访;但当记者于约定日再次致电时,籍姓法人代表表示目前正在开会,不便电话。记者后续再次致电均未获回应。记者还试图联系公司人力资源部范姓工作人员,首次电话后向其手机发送了采访内容,但对方也未对记者的采访请求作出回复。后续仍未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