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劳动,指劳动者通过管理自身情感的表达,在互动中为他人创造某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并以此获取报酬的劳动形式。情感劳动是一种非物质形式的,生产或制造舒适感、幸福感、满足感或激情等感情的劳动。在服务性行业,劳动者的情感劳动尤为明显。
从社会学家霍奇斯柴德(Hochschild)最开始提出情感劳动的概念以来,相关研究不断拓展,涉及多种多样的劳动议题。无论是从经典的社会学视角,如性别、劳动自主性等方面审视情感劳动的特征,还是将情感劳动的概念与心理学、组织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探索情感劳动对劳动者心理和组织效率的影响,都尤为关注情感劳动所生产的情绪表达与情感状态如何成为资本追逐利益的工具。
情感劳动能给服务对象带来体验感的提升——作为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购买到自己所需的实实在在的商品,还体验到由服务人员营造出的舒适、友好的服务环境,无疑提高了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感。基于此,企业方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和训练劳动者在正常提供服务内容的同时,进行情感劳动,如,海底捞对服务人员提出的在服务顾客时要做到全面而细致的要求等。
但我们也关注到,长期、频繁的情感劳动会给劳动者本人带来困扰,影响到其自身的身份认同,甚至陷入“职业倦怠”状态等。如何衡量好本职工作“需要的”情感投入和“过度的”情感劳动,是服务业从业人员需要把握的关键。与此同时,企业方也要建立好相应的情绪缓压机制,比如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定时组织缓压活动等工作方式来帮助员工进行缓压,从而继续保持良好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