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偶像,数字人,人工智能,这些时下火热的名词总是离不开虚拟和现实的交互。在风光的虚拟偶像背后,现实的劳动者并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粉丝、网友们追捧的永远是那个幕前靓丽的角色,而作为链接虚拟人物与粉丝的“中间人”,被称为“中之人”的他们,很少被真实看见。
究其原因,“中之人”的身份与受到众多粉丝喜爱的数字虚拟人物高度“重叠”,类人型的虚拟“皮套”让背后“中之人”的劳动隐形,粉丝越是疯狂的追捧,就越强化“前台”的虚拟形象,相比之下,处于“后台”的劳动者就显得落寞了不少。
本期《劳权》走近“中之人”这一群体,探索“皮套”背后的真实,发现“中之人”这一新兴职业群体,和在职场上努力奋斗的劳动者并无二致。他们也或多或少存在高强度工作、职业“花期”短、合同订立混乱、责任归属不明晰等职业问题。除此之外,由数字时代带来的如账号归属、佣金分配、言行合规等新问题,也同样可能出现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
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套用虚拟数字人的法规仅有涉及肖像权和数据安全方面的条款,指导意义并不大,更多疑问尚无明确的法条可约束、可参照,只能依靠行业自律实现良性发展。好在,随着我国首例虚拟主播形象损失纠纷案的判决落地,“中之人”与虚拟偶像公司之间的矛盾首次被曝光出来,也让更多人看见这个群体、了解这个群体。
“中之人”作为一个新兴发展起来的职业,未来劳动权益如何保护?职业前景如何规划?在遭遇复杂问题时如何发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