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上海一男子因地铁猥亵被拘后遭公司火速开除,这一结果赢得舆论广泛支持。企业的果断切割不仅是对法律底线的呼应,也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违法、违背公序良俗亦是踩到了职业红线。
据悉,4月9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官方微博发布通报:4月8日18时30分许,姚某(男,41岁)在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对一名女乘客实施猥亵行为,后被周围乘客扭送至公安机关。目前,姚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4月11日,该男子所在公司的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据其了解,该男子已被公司开除。不少网友对这样的结局拍手叫好,认为企业对待这样的“人渣”就应该果断、心狠,以免日后成为职场毒瘤。
这起事件中,涉事公司的处理方式值得称道。他们没有选择拖延或沉默,而是在警方通报后迅速作出开除决定。这种果断不仅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坚定捍卫。也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号:在现代职场中,员工的道德品行或许已经成为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的评价维度。
也许有人认为,对一个人工作能力的评判应完全独立于道德品质,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就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和社会过于强调个人的专业能力,而相对忽视了对员工道德品行的要求。这种“唯能力论”导致一些道德严重有污但业务能力尚可的人长期占据重要岗位,但实际上其有可能是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说不准哪天就给企业带来不可磨灭且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此次事件告诉我们,职场从来不是法外之地,更不应成为有道德污点的人的避风港。并且,从劳动法角度来看,企业作出开除决定有充分依据。虽然《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主要规定的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但许多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都已将“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纳入解雇条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选择容忍违背公序良俗的人,其实也是在伤害大多数遵纪守法的人。而且,员工的道德水准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直接影响团队氛围和企业声誉。
当然,在强调职场道德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警惕矫枉过正。道德评价应当有明确标准和合理界限,不能演变为对个人私生活的过度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