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采访杨浦交警在晚九点处理交通拥堵高峰的视频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在这则新闻采访中,杨浦交警通过高科技赋能等手段,优化疏通数家互联网大厂聚集的园区附近出现的晚高峰拥堵。表面看,这是一则体现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正面报道,实际却揭示了“晚九点高峰”的反常存在,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一反常甚至成为了常态。
记者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晚九点半之后打车回家,公司全额报销”是造成千余辆网约车几乎同时段涌入园区,进而导致拥堵的核心诱因。从企业的角度讲,这一制度本是彰显人文关怀、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在设计时忽略了措施落地的合理性。“晚上九点半后报销”的“一刀切”规则,未考虑员工工作强度的差异,也未与工作效率挂钩,反而给员工传递了“熬时间就能享福利”的错误信号。这种缺乏弹性的政策设计,不仅无法真正解决员工的出行需求,反而助长了“磨洋工”的低效行为。
于员工而言,对“时间价值”的错误认知加剧了低效内卷的蔓延。部分员工为节省四五十元打车费,甘愿将1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耗在公司,看似“省下了钱”,实则浪费了更宝贵的个人时间。让本可用来陪伴家人、休闲放松的时间,被消耗在无意义的等待中,形成“人人熬时间,人人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也助长了“有福利不享就是吃亏”的不良风气。
从社会视角审视,“晚九点高峰”这一反常现象的常态化,是职场文化中“时间崇拜”的畸形产物。长此以往,部分企业容易将“加班时长”与“工作敬业精神”划等号,“效率优先”沦为“时长优先”。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企业关爱员工的初衷,而是希望通过更科学的政策设计、更理性的个人选择、更健康的职场文化,让福利回归“服务人”的本质,让时间回归“创造价值”的本质。当企业不再用“福利”捆绑员工时间,当员工不再为“小利”牺牲生活,晚九点上岗的交警才能真正闲下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有现实意义的进步与文明?
文/庄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