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还积极吗?委员呼吁“失败再创业”也可纳入扶持范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3-01-14 14:57

摘要: 适当放大“大学生”创业概念,并增加持续的扶持政策。

大学生,还愿意去创业吗?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徐默涵就提交相关提案,呼吁多措并举,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与意愿。


数据显示,2023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23.6万,创下历史新高。不过,上海高校毕业生创业规模虽然曾在2015-2016年进入高潮期,最近3年由于市场需求缩减、投资风险加大,开始回落。2022年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布的最新一期报告显示,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创业基金申请者占比也在逐年下降,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大致维持在2%水平。


委员指出,一方面,当前“创业”风险极高。大学生本应是勇于创新和挑战的群体,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参与创业的相对之前渴望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落差极大。


另一方面,可持续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需要增加。不少创业支持政策与创业周期的协调性还存在不足。目前的政策中,引导类占比最大,包括创业准入、融资、税收优惠和配套服务等支持政策,但这些创业支持政策大都是短期的。政策在“送上马”后还得“扶一程”,大学生在创业之后,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首次创业失败后,是否构建了容错、包容和风险机制,如何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实现二次甚至连续创业,这方面存在薄弱环。


此外,行业选择需要引导,避免扎堆竞争。在大学生创业动机里面,生存型创业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大学创业者是机会驱动型。大部分人会根据市场的热点机会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创业,这样就容易造成行业扎堆,大部分是科技、互联网以及文化创意等,而一些底层基础行业,哪怕市场空缺巨大,也少有人问津。


为此,提案建议加快建立与完善上海大学生创业扶持的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可行性与成功率。首先,延展创业指导,覆盖前中后,增加大学生创业者信心与意愿。将大学生创业指导前置化、常态化、课程化与体系化。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以社团活动、选修课或创新课程的形式,提供可长期触达、连续、系统的创业指导课程。同时,在有条件的大学试行毕业后,持续提供指导课程或创业导师的点对点指导。


其次,适当放大“大学生”创业概念,并增加持续的扶持政策。建议将大学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再次创业者、毕业 3 年内由就业转为创业的大学生等都纳入“大学生创业”范围,给予同样的创业扶持。同时,在引导性政策外,根据创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增加更长期的扶持政策,要从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长远眼光来服务大学生创业者。


不仅如此,给予非热点行业创业引导与政策加持。很多基础民生行业充满了创业机会,但这些行业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高科技行业与前沿行业,例如医护、家政服务与托幼等,然后这些行业有着巨大且长期的市场需求与与创新提升空间。建议在大学生创业指导过程中,开展泛行业认知与见习,消除行业短视,同时出台更多此类行业的引导扶持政策,既可避免大学生创业时的行业扎推,增加创业成功率。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在机关事业单位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

超八成受访资管机构高层职位由男性...

劳动时评|“喜新”还需“恋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