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下,波涛滚滚;头顶,车流呼啸。
这是长江隧桥的中央作业平台,也是国网上海电缆公司运检人员的日常工作场所。肩负超高压电缆的运维和检修重任,这些工作人员几乎每月都要上桥两三次,为藏身于桥面下方的电缆进行全身“体检”,每次耗时至少2-3个小时。
高温天里,“守缆人”究竟是怎样的工作状态?为此,劳动报记者跟随运检四班的师傅们,在悬空作业面上体验他们的艰辛和付出。
上桥前先进服务区有“窍门”
城市万家灯火,离不开电。电从何来?除了架空线,少不了的就是藏于地下各处的电缆。在国网上海电缆公司的专业人士看来,电缆有时也会“水土不服”,甚至随着天热用电需求的攀升,患上“小毛小病”也不奇怪,因此定期“体检”不可或缺。
记者此次来到的运检四班,别看只有12名成员,平均年龄才38岁,却负责着陆家嘴金融中心、外高桥保税区、崇明生态岛等重要地区的超高压电缆线路运维检修,责任重大。
“今天,我们就带你去长江隧桥,感受一下电缆巡检的过程。”作为负责崇明区域段的工作人员李家欢如此说道。
据了解,沪崇苏联网工程12回路220千伏超高压电缆跨越长江,总里程超过145公里,是维持崇明岛和长兴岛电网稳定的主干线路,长江隧桥超高压电缆则是沪崇苏联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整条长江隧桥上,光电缆就有8回路,分别敷设于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单程8、9公里不等。虽然近几年,电缆公司在设备上安装了大量在线监测和监控设备,但是作为设备的“主人”,运检人员还是需要亲自来到桥上,定期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测。
车辆驶出,第一个停靠点却并非记者意想之中的大桥,而是长兴岛服务区,这是为何?
对此,李家欢告诉记者,一方面电缆巡检需要上桥作业,车辆得临时靠边,方便人员和设备下车。这一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必须要和长江隧桥的负责部门沟通,派遣专门清道车协作,因此双方通常会约定在长兴岛服务区出发。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桥后就没有厕所了。”李家欢笑着说道。她告诉记者,每次巡检动辄几个小时,为此班组成员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上桥之前先去服务区“方便”一下,免除工作中不必要的尴尬。
看着电缆就不会“心慌”了
行至桥上一半,车停了。原来,今天“干活”的地方到了。
对于每一位上桥作业的巡检人员来说,接下来的工作场所“别具一格”,需要先翻越桥面、爬下梯子,然后在大桥悬空层的作业平台上开始作业。
图为记者在翻越桥面。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千万小心,脚别踏空了。”现场负责人冯晨仔细叮嘱着,检查好了记者的安全帽和防滑手套都佩戴正确了,才允许记者前行。
说实话,看着车辆从身边呼啸而过,自己却在翻越长江隧桥的护栏,恐怕全上海也没多少人有这种体验。可记者真从梯子上下来了,心反而“噌”地一声又提了上来。原来,落脚之处全是一块块网格状的铁栅栏,放眼望去,高空下奔腾的江水清晰可见,丝毫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别怕,除非是手机,人掉不下去的。”冯晨开玩笑道,“我们来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别看是悬空层,这些铁栅栏结实着呢。”
李家欢则提示记者,眼睛不能总下意识往下看,要往远处瞧,“你多看看电缆,心就不会慌了。”
克服恐高的畏惧感,是每位巡检人员必过的心理关。也只有过了这一关,你才能定心作业,否则根本无心检查,只会想着草草了事,赶紧回到上方。
听着师傅们的经验教导,记者总算是心情逐渐“平复”了下来。但随即一种炎热感又扑面而来,原来,这个悬空层完全无遮无挡,暴露在太阳直射之中。
“这里的高温加上风吹雨淋,连电缆外部的保护层都会开裂,这也是我们巡视的对象。”冯晨表示,每年的夏令时节,温度越高,他们工作的压力就越大,但即便汗流浃背,正常的巡检任务不能停,“要知道,这些电缆每一根都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差错。”
心细如发一个螺丝都不放过
给电缆做“体检”,也有“望闻问切”。
“目测是基本功。”李家欢指着长若盘蛇的电缆表示,电缆的表面保护层是否有破损,位置是否有变化、甚至每一枚螺丝都是巡检的重点。
啥,小小的螺丝都要看?面对记者疑惑的眼神,李家欢解释道,可别小看了这一枚枚螺丝,在安装中也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其因为桥面震动等外力导致松动,就可能会拉扯电缆,从而对电力供应造成隐患,“哪怕滑丝了也会带来危险,这些都不允许出现。”
而在一旁,班组成员王栋悦则利用仪器开始电缆金属护套的环流检测,面对仪器读出的数值,她仔细进行着比对,最后满意地表示,从测量来看,数据基本没问题。
图为王栋悦在进行环流检测。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头顶烈阳,脚底下是奔腾的河水,走起路来热风阵阵。“其实,这些电缆上也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但是,人工巡检依然必不可少。”冯晨告诉记者,隧桥电缆长达36公里,哪怕是分段检查,每次来回10公里是家常便饭,“在这大桥悬空层之上,可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靠的就是一双脚,每次光检查一遍就得2-3个多小时,加上来回开车的时间和别的区域,至少得花上大半天时间。有时遇到特殊情况,还要多频次进行特检。”
说着话,巡检人员把记者带到了悬空层的另一个区域——要“钻洞”了。
原来,因为桥面缩窄,有一段主电缆要从隧道里穿过,必须要从工作井里钻进去检测。里面还是漆黑一片,由于没有照明电源,靠的就是头灯和手电筒。
如果说外面是炎热,那么进了这个洞,缺乏通风,体感就转为了闷热。记者感觉到,自己的汗水已经是止不住地往下淌,可一旁的工作人员却来不及擦汗,忙着拿出仪器进行电缆接口的红外线测温。
图为工作人员在进行红外线测温。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每一个接头,都得过关。”李家欢表示,一旦测出的数值过高,就很可能意味着电缆“发烧”了,必须进行维护或更换。
“守缆人”心中有着光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次体验,但“守缆人”工作的艰辛,还是让记者感受颇深。
其实,这不过是电缆巡检中的一个普通画面。在上海,电缆分布可谓星星点点,而巡检则需要一个点位不落下。
“有些点位在荒郊野外,有些在一人高的草中,有些在农田里,有些在湖边……”李家欢告诉记者,巡检过程中,被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被“糊”了一脸蜘蛛网也并不少见,甚至还有踩到蛇的。
而在巡检的过程中,还要耐得住寂寞。就拿长江隧桥的作业来说,经常就是两个人拿着电筒默默地行走于隧道之中,伴随他们的只有头顶车辆飞速而过的“刷刷”声。
高温下、风雨中,“守缆人”们总是一丝不苟地坚守着职责。在他们心中,甘苦自知。就如同李家欢、冯晨他们笑着告诉记者,他们也曾在这长江隧桥的悬空作业面上,或是清晨与日出为伴、或是深夜与星同行,看到过常人所不能见到的最美风景。
其实,在记者看来,最美的风景,不就是这些“守缆人”吗?
心中有光,所以才能守护好城市的光。就拿运检四班来说,实现了连续第3年零跳闸、连续第5年零外破的历史成绩,完成了各项重大电网保电任务,为浦东北部及崇明地区的工业、金融、商业和旅游等重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能。
头图为工作场景。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