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杨山巍拿下了车身修理项目金牌;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徐澳门同样拿下了车身修理项目金牌;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朱俊峰也拿下了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常人或许不知道,这三位世赛金牌选手居然拥有同一位“师傅”,那就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汽车实训中心主任马波。能调教出三位“世赛第一”,这位“马教练”究竟有何神奇本领?
从“半路出家”到“金牌教练”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作为“金牌教练”的马波,原先和汽车车身修理完全“不搭噶”。
“我之前是一名专业英语教师。”马波笑着说道,机缘巧合之下,他“跨界”进入了汽车实训中心。
在马波看来,当自己从词汇与语法的世界中,步入满是工具、金属与油漆的实训车间时,感受到的不是隔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
“这里的问题是如此具体:一个钣金面上的凹陷,一道如何才能完美无瑕的漆面。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推演,而是手、眼、心与工具的协同作战,是无数次尝试后的灵光一现。“”马波表示,正是这种直面真实、动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点燃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激情。这份热爱,成为了他所有行动最原始、最持久的驱动力。它让自己心甘情愿地泡在车间里,钻研每一个技术细节,面对每一个教学难题。
通过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马波成功转型为汽车专业的骨干教师,并担任第44、45、47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中国集训队教练组组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多名学生在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练就了一手“精准修复”的硬功夫,成为行业认可的技术骨干。其中包括第44、45、47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选手杨山巍、徐澳门、朱俊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职业技能大赛金牌选手李杰。
训练时严字当头,生活中和蔼可亲
对于“马教练”,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朱俊峰的评价颇有意思。
“他很好说话,也很不好说话。”朱俊峰表示,在生活中,马波可谓和蔼可亲,把自己当成了家人一般;但是,一旦上了训练场,那就是“严字当头”,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在训练中,他经常给学员“出难题”,甚至是挖空心思“刁难”他,锻炼选手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这些金牌选手的名字闪耀着光芒,但这光芒的背后,是他们数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是他们对技术几近偏执的追求。我常常觉得,不是我培养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马波却如此谦虚地说道。
在教学过程中,马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鼓励他们追求卓越品质和技术精湛。“我告诉学生们,修复的不仅是车身,更是对品质的坚守。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汽车车身修复技师。”
“技术会迭代,设备会更新,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是永恒的。”马波表示,作为教师,自己最大的幸福,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一门手艺,更在于看到他们认同并爱上这个行业。
用创新回应技能人才挑战
采访中,马波一直强调,自己所做的所有工作,无论是创新还是传承,都是为了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答案就是用创新回应挑战。
实训成本高、安全风险大、教学效率低,这些都是传统实训教学的痛点。于是,马波和团队一起琢磨,能否有更好的工具和方法。
他研发的磁力贴车身测量尺,解决了传统测量工具操作繁琐、精度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测量尺在使用时,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整和校准,而且测量结果往往不够准确。”马波介绍道,“而磁力贴车身测量尺利用磁力吸附原理,操作更加简便快捷,能够大大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这一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除了磁力贴车身测量尺,马波还参与开发了虚拟仿真焊接设备。该设备技术领先,有效降低了实训成本和安全风险。
“焊接实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马波说,“虚拟仿真焊接设备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焊接操作练习,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安全性。”这一设备被指定为国家级比赛专用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针对面板测量精度问题,马波则通过不断试验,发明了利用低温热熔塑料制作样规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标准流程。
“传统的测量方法误差较大,而低温热熔塑料样规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和面板形状进行定制,测量精度得到了极大提高。”马波介绍道。这一创新成果将关键工序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改善了训练效果和比赛的公正性,赢得了专家和裁判的高度评价。
此外,马波改良的护目镜显著降低了切割时铁屑入眼的风险,设计的两种训练板件在全国多个院校和国家级比赛中得到应用,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评价。
头图为马波在指导学员训练。杨浦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