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里,这对父女隔着车窗相见——聚焦久事公交一线职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竺安 发布时间:2020-06-21 13:47

摘要: 今天是父亲节,在同一片蓝天下,来自久事公交集团一线,却发生了一件件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故事。

一别35天,运送入境人员的父亲只能与女儿隔窗相见;因为“时差”,无法陪伴女儿,却为莘莘学子返校复课保驾护航;子承父业,愿把“一切交给党”成为儿子孝敬父亲的礼物。


今天是父亲节,在同一片蓝天下,来自久事公交集团一线,却发生了一件件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故事。


一别35天,父女只能隔窗相见


“爸爸!父亲节快乐!”女儿奚晓雨一边挥手喊着,一边跑向奚纫秋。奚纫秋不能下车也不能开窗,只能从驾驶室里端详女儿。看到女儿的兴奋劲,他摊开手掌贴在玻璃上,女儿也伸出手与他“击掌”,久久不愿分开。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入境人员转移安置,把乘客安全送到指定地点。”45岁的奚纫秋已开了23年公交车,5月18日起,他承担了运送上海浦东机场重点地区入境人员的转移安置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奚纫秋已经35天不能与外界接触。得知奚纫秋想念家人,巴士一公司四车队工会在与职工家属沟通后,借着父亲节契机,请来奚纫秋的父亲和女儿,为他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奚家祖孙三代隔窗相望。)


为了能早点见到父亲,读大一的奚晓雨一大早就和爷爷守候在内江场保障用车加油站。当父亲驾驶的保障车缓缓驶进加油站点,女儿激动的热泪盈眶,隔着百米距离挥手示意。奚纫秋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虽然不能面对面交流,但通过手机,他与女儿和老父亲隔空诉说着牵挂和鼓励。利用短暂的加油间隙,女儿将自己绘制的绘画、老父亲将奚纫秋最爱吃的饭菜和水果放到了置物台上。短暂的“团聚”结束了,瞧着亲人远去的身影,奚纫秋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滴在了防护服上。


不陪女儿,却为莘莘学子保驾护航


“虽然今年春节、五一和六一你都没有陪我出去玩,平时我们说话的机会也没有,但我理解你支持你,爸爸,加油!”今天,只有6岁的马翊芸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巴士三公司二车队调派室,给工作中的爸爸马佳伟送上了“惊喜”。


连续3个月,马佳伟每天晚上8时多返家,女儿已睡着了,他只能亲一口。清晨6时半,他又要赶往车队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时差”,令这对父女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无法说上一句话。


马佳伟从事的是统计营运数据、编制计划时刻表等工作,自本市进入复工复产以来,他既要做好调度员的沟通工作,又要安排驾驶员的班次,每天光电话,就要接七、八十个。由于工作太忙,他放弃了休息日。


而随着本市小学复学,他还参加了志愿者队伍,每天上午穿着蓝马甲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门口,现场配合普陀交警疏导车辆通行。“这么久没有踏进校门,相对于学生的兴奋,家长更多的是顾虑,总会在校门口叮嘱关照;还有开私家车的家长,下车为孩子背书包、递早点,长时间滞留校门口,道路拥堵会加剧,这就需要我们志愿者第一时间上前劝导。”马佳伟这样说。


如今,“贴心小棉袄”懂事的一番话,让他含泪而笑。


子承父业,愿把一切交给党


今日,费勤华收到一份儿子送上的特殊“礼物”,儿子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愿把一切交给党。


费勤华感到特别激动。今年58岁的费勤华开公交车多年,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学校毕业后,也如愿当上了一名公交驾驶员,巧的是,他还与父亲同在199路,父亲还是他的第一任师傅。


出道后,小费就暗中憋着一股劲,要与老费在服务质量、驾驶能力上较把劲。而2010年至今,父子俩安全行车公里数已分别达到58万公里和46万公里,成为同事十分羡慕的“父子档”。


多年来,老费有个爱党情结,他总是告诫儿子,“自己受党教育多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老费。”父亲的话深深地感染了儿子费晓辰。赶在父亲节前,小费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了车队党支部,他庄严承诺“愿意把一切交给党。”


听说儿子的举动,老费特别高兴。平素里,逢年过节,儿子都会给他送些烟酒、衣服等礼物,但这次父亲节,老费感到儿子给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现如今的小孙女也对开车感兴趣,如果她以后也能开公交车,就是一家三代为乘客服务了。”老费笑着,眼里盈满幸福而憧憬的泪花。


(头图为马佳伟怀抱懂事的女儿。)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工故事丨职工食堂大师傅陆浩杰做...

职工故事 | 136路驾驶员沈...

父亲节里,这对父女隔着车窗相见—...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