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号安全是决定列车准点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确保轨道交通运行的平稳有序,一批通号“尖兵”整日奔波在“保驾护航”的最前线。他们出没在拥挤的车站、深邃的地下、忙碌的指挥中心,和永远也看不见的信息对话,张郁便是其中之一。
1997年8月,正值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期,刚从上海铁道大学毕业的张郁,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一头扎进了上海地铁事业,一干就是23年。在这23年里,随着城轨事业的飞速发展,一批行业新秀逐渐崭露头角,张郁算得上是通号领域的佼佼者。
作为现任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通号分公司总经理,他负责上海地铁全网络信号、新线新车接管等生产任务。这个45岁的上海男人,相貌英俊、身材匀称、步履轻快、言语亲和。他和他的团队一起,在上海地铁这个舞台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凭借多年来的刻苦钻研和付出,张郁先后获得“市青年岗位能手”“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但他却谦虚地说:“荣誉都是过去式,未来的挑战还有很多,我们要真正从过去的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CB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是当今世界轨道交通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自2009年起,张郁便率先肩负起上海地铁6至11号线的CBTC系统调试及升级工作,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带领团队顶住压力,一步步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2009年,适逢上海地铁8号线延伸段开通试运营,信号采用的正是CBTC系统。然而,由于设备不稳定,紧急制动等故障,导致不少列车出现晚点,对运营造成一定影响。一时间,有关列车稳定性的问题,引起市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张郁在了解情况后,带领分公司技术骨干,一头扎进了车站,从硬件到软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几十个日夜的不断调试,故障终于得到解决,为8号线延伸段的顺利开通倾注心力。
为跑赢故障,张郁又牵头成立了CBTC专项技术攻关小组,还组织骨干成员一起参与到阿尔卡特—泰雷兹信号设备交流工作。经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一贯令人无从下手且只有外方专家才能处理的CBTC故障难题被完全破解。
张郁自豪地说:“过去,我们只能跟在老外背后等他们来解决故障,现在遇到问题,我们自己就能解决,而且比他们做得更好!”
创新,就是要早想一步
自实习开始,遇到各种资料,张郁总会要来翻一翻,看一看,这也让他“天生”跑得比别人快,看得比别人广。随着日复一日地积累,无论是车载信号、还是轨旁设备,他早已烂熟于心。
“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要一专多能。”张郁笑着说,“哪有什么诀窍,遇到技术问题,就向外方人员多请教一下。动手操作不够,那就在实验室里反复练呗。”
2005年底投入运营的上海地铁4号线,是全国首条采用轨枕式电液转辙机的线路,作为改变道岔开通方向的核心设备,其稳定性决定了安全性,对此,张郁倾注了大量精力。
他带着大家“白手起家”,没有图纸、没有数据,那就自己画自己测。短短两个多月,他工作将近800个小时,每天都在测量、比较、总结、记录中度过。最终,电液转辙机的图纸全了,培训资料有了,故障数据分析也记录了厚厚两本。 随着4号线开通,电液转辙机工作情况良好,3号线、4号线的“咽喉”虹桥路站转辙机更是创造了连续1300多天无故障的纪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上海地铁一点点好起来、强起来。对我来说,这比什么都有价值!”张郁说。
2007年,由于继电器设备老化,车载故障率不断上升,这又成了卡在张郁喉咙里的一根“刺”。“为什么不把设备国产化呢?”张郁突然有了这样一个设想,“如此一来,既能开源节流,又能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
实施国产化又谈何容易,但这并没有吓倒张郁,他的信念是:100次撞墙即使头破血流,我还要撞第101次!国外技术垄断这堵墙一定要倒了我才满意。
此后,张郁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对电路板上成百上千个细小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反复观察和研究,查找故障,总结规律,一幅幅线路分析图就这样跃然纸上。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团队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国产化的继电器板正式投入使用。看着手中的故障率报表,张郁开心地笑了。“要让自己推动事业,而不能让事业推动自己。”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9年,经过3年探索,由张郁牵头的“智能运维体系”正式上线,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地铁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部件进行实时监控,大到列车,小到每一块板卡的状态,任何异常现象都能在第一时间被甄别,从而大大提高了故障预警能力。
系统投用后,车载故障率从1起/300万车公里降至1起/1047万车公里,故障平均修复时间从30分钟降至10分钟,平均维护周期从5天延至15天,运维成本降低13%。“创新就是要在别人去想之前,我早想一步。”此乃张郁的工作格言。
成功,离不开家人支持
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对此,张郁感同身受,作为一名专注于工作,投身城轨事业二十余载的通号人,他的心中充满对家人的深深歉意。
2010年,作为世博保驾护航的中坚力量,单位又成了张郁的家,而他的妻子此时已怀有身孕,但张郁却没时间去照顾她。妻子怀胎十月即将临产,同事们又劝他“放一放工作,先去陪陪家人吧”,但张郁却说:“家里有人照顾,没事的!”
2012年除夕夜,当晚正逢3号线、4号线海伦路站大修改造的关键时期,张郁匆匆扒了两口年夜饭,便告别家人赶赴施工现场,他一直忙到年初一晚上才回家,整整24个小时。在家中,妻子指着新闻里播出的地铁画面,对怀中尚不懂事的孩子说,“看到爸爸了吗?”
他愧对家人,但他对得住的是他的工作,是他的事业,是他对地铁事业的一份责任和使命。人的价值,不在地位,而在创造;不在获得,而在奉献;不在理想,而在实现。张郁用23年不变的工作节奏,“重复”续写着一个地铁人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劳模》2020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