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晒黑了心贴得更近了!本报记者“战高温”集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裴龙翔 发布时间:2020-08-28 08:02

摘要: 连续一个多月来,本报记者将笔触和镜头对准最热的岗位,把报道写在申城的大地上。

出梅即入伏,这个夏天,上海烈日当空,“炎值”居高不下。

 

连续一个多月来,本报记者将笔触和镜头对准最热的岗位, 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展现申城职工群众无惧高温,用奉献和汗水诠释奋斗意义的种种动人故事,把报道写在申城的大地上。

 

战高温报道,同样是记者初心使命“淬火”的过程。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高温岗位职工一同出工,一同迎战烈日,皮肤的颜色与劳动者越来越接近,而更近的则是记者与职工的距离,一批鲜活生动的“走一线”作品由此涌现。

讴歌劳动之美,记录职工风采,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们永远在路上。

 

 

庄从周:每一年战高温,工会中心的记者们都会黑上一个色号,但这是一种光荣的印记,是和一线劳动者共同奋战的决心。

采访地点: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采访岗位:书籍包装印刷工

 

 

黄嘉慧:天大热,人大干,劳动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采访地点: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

采访岗位:核酸检测医师

 

 

李佳敏:劳动报职工故事全媒体采访,我们永远在路上。

采访地点: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上海图书馆东馆建设工地      

采访岗位:工地安全主管

 

 

张锐杰:三百六十行,行行不易。向一线劳动者学习。

采访地点:康缨菜市场供电扩容作业现场  

采访岗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组员

 

 

裴龙翔: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故事,劳动者始终是我们镜头与笔触的聚焦点。

采访地点:中交上航局陆家嘴北滨江绿地贯通及景观提升改造工程

采访岗位:钢筋工

 

 

李嘉宝:劳动蕴藏大智慧,最美风景在一线。

采访地点:上海锅炉厂  

采访岗位:小口径焊接

 

 

赵竺安:体验高温下的艰难,感受人生中的特别。

采访地点:中建八局小东门商住项目

采访岗位:钢结构工

 

微信截图_20200828221812.jpg


陈琳(图中左者):为城市更清洁坚守炉火,他们的忘我精神成为这个高温天火热而鼓舞人心的『温度』标杆。

采访地点:上海市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

采访岗位:设备检修员

 


李成溪:高温下,许多劳动者顶酷暑冒高温,奋战在一线岗位,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这个夏天,我们将镜头对准他们,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状态,记录下他们为这座城市所做的艰辛付出。

采访地点: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人民大厦锅炉房

采访岗位:锅炉工



柴一森(图中右者):我们用双手感知灼热,我们用笔尖记录真实,我们任凭自己的皮肤从白嫩变得黝黑,我们任凭汗水在背脊间肆意流淌,只因我们有这样一个信念,让更多人了解高温下一线职工的艰辛,让更多人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

采访地点:铁路上海南翔站编组场

采访岗位:调车员

 


刘振思:通过我们的报道,生动真实地展现一线职工的工作情况和辛勤付出。

采访地点: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

采访岗位:核酸检测医师


 

摄 影:柴一森,刘振思,李成溪,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热浪中的坚守丨物业应急维修一线工...

皮肤晒黑了心贴得更近了!本报记者...

战高温丨烈日下,他们登上30米高...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