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拎着马桶痰盂在“三层阁”(加建阁楼)爬上爬下,举着“钢种锅子”(铝锅)在“灶披间”(厨房)挤进挤出……曾几何时,这样的景象,对绝大多数老上海人来说,都不陌生。然而,随着上海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为了更好改善民生、推动发展,动拆迁——也成为很多人生活中无法避开的“大事”。相应的,民间也流传起一种说法:做动拆迁,就是做“天下第一难”的工作。
对于“天下第一难”的说法,全国劳模,从事动拆迁工作30余年,曾参与和组织动迁居民超6万户,动迁房屋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公司总经理张国樑,无疑是最具发言权的人之一。在张国樑眼中,以前的动迁的确难,难就难在不公平带来的不信任上。而他的职业生涯正与上海乃至全国动拆迁事业的嬗变紧密相连。近日,被媒体誉为上海“阳光动迁第一人”的张国樑接受了《劳模》杂志采访,关于这位深耕动拆迁领域几十年的“老法师”的故事,也徐徐展开。
初尝“公开、公平、公正”甜头
自1985年开始从事动拆迁工作以来,如果问及张国樑最难忘的经历,那一定绕不开2002年5月的那个夜晚。虽然至今已隔了有近20年的时光,可张国樑依然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天晚上开始,“阳光动迁”悄悄在张国樑心中生了根。“还记得那天晚上,那场动迁涉及的61户居民都来了,瑞金医院小礼堂一下子坐了100多人,黑板上写着‘瑞金医院门诊大楼工程改造动拆迁通气会’几个大字,他们看到直接就说不‘妥当’。”张国樑回忆到:“当时,居民们均表示要的不是‘通气’,要的是‘对话’。”一时间,100多人在小礼堂各抒己见,场面十分热闹。
原来,这61户居民均是来自瑞金医院的医生,他们居住在此,不仅上班近,出行也很方便,突如其来的动迁对大家来讲其实是一件“吃力又不讨好”的事,然而为了医院门诊大楼的建设和医疗资源的改善,动迁又是势在必行的。
彼时的张国樑听了足足半小时,也把61户居民的“心声”听了进去,现场你一言我一语的环境下,大家诉求不统一,往往让矛盾解决工作无法推进。终于,张国樑找准时机接过话筒,掷地有声地对在场的居民说:“大家好,我是否可以申请15分钟?”神奇的是,他这一嗓子,让会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张国樑继续道:“其实大家刚刚把动拆迁的问题都归纳出来了,一是怕操作不透明,二是怕政策不公平,三是怕安置不方便。我能理解大家的想法,那我提个建议,你们居民选3个代表,与动迁公司和院方共同探讨,怎么做才能让这次的动拆迁公开、公平、公正。”
张国樑也没想到,现场的急中生智竟获得了认可,这61户居民很“买账”,随后居民代表、动迁公司、院方真的组成了一个“团队”,沟通协商,互相监督,参与到动拆迁的整个过程。
不到1个月,其中60户居民的签约工作便完成了。原本看似难啃的“硬骨头”,却因“公开、公正、公平”收获了奇效!张国樑不禁感叹,原先被老百姓诟病的“动拆迁”问题,放到“阳光”底下“晒一晒”,真的能“治”好。
让“阳光政策”在世博动迁中落地
初尝“公开、公平、公正”的甜头,张国樑却没有急着乘胜追击。正是由于对动拆迁工作的了解,和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让张国樑明白,由于居民情况不同,想让所有人都一下子打消对动迁“暗箱操作”的不信任,和“小闹小便宜、大闹大便宜、誓死做钉子户”的博弈心态,绝非易事。张国樑认为,“阳光动迁”的“子弹”还得再飞一会儿。
不知不觉中,时间来到了2005年,世博动迁正式启动,此时,张国樑在动拆迁领域里摸爬滚打也有20个年头了,在行业中更是小有名气。世博动迁是无数双眼紧盯着的大事,无数的期待也让张国樑肩头重担又沉了几分。三个涉及世博动迁的区块,各自铆足力气,一场悄无声息的动拆迁“技能比拼”悄然拉开了帷幕。
张国樑亦有胜负心,但这份胜负心是完全建立在做好动拆迁工作的基础上的。此时,多年的工作经验也让张国樑明锐地意识到,“阳光动迁”的方法或许能在世博动迁中大展拳脚。恰巧,当时一位陈姓居民找到了张国樑,没开口却先拿出个录音机,说要“留下证据”。原来,这位陈先生已是第二次遇上动迁了,10多年前,他就遭到过动迁补偿的不公平对待,所以拿着录音机准备“留一手”。
得知缘由,张国樑便安慰陈先生道:“录音还不可靠,我给您写书面承诺书,而且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发现任何动迁中的不公平行为,两年内您可以到法院起诉我!”“两年太短,等有问题起诉期都过了。”陈先生还是担心。“那就十年!”张国樑斩钉截铁,还当场写下了一张承诺书:“按统一公开的标准安置,如果后面签约的居民有高于标准安置的,居民可以拿着这份承诺书去投诉、举报、向法院起诉。”一颗“定心丸”终于落到了陈先生的肚里,第二天一大早,他不仅自己赶来签约,还带来了意外惊喜:几户原先打算硬扛到底的邻居也来了,他们并无他求:只是要拿到和陈先生一样的承诺书就行了。张国樑释然:“阳光动迁真的‘有门’啊!”
这份全市首张由动迁公司写给居民的承诺书,也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至今仍珍藏在安佳公司的档案室里。自此,张国樑索性将承诺书作为了一种制度,只要是他实施动迁的基地,每户居民都能拿到。“阳光动迁”这一办法终于在世博动迁过程中得以落地。由张国樑负责的区块788户居民、24家企业全部顺利签约,无一“钉子户”,无一上访,这样的成效,张国樑一开始都不敢想。
2009年,上海先后出台了以“二轮征询”和“数砖头加居住困难托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动迁新政,以规范文件肯定了“阳光动迁”的理念和做法。2011年,上海出台市政府令,在所有动迁征收中,居民二次征询和“阳光动迁”成了标配,让“早走早得益”不再是一张空头支票。这背后,“第一人”张国樑功不可没。
敢请动迁居民“回娘家”
类似“法律承诺书”的创新,在张国樑的动迁工作生涯中并不鲜见:电子签约系统和居民安置结果公示系统的创立,让他的团队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邀请专业律师到动迁基地现场坐镇的机制创新,大大方便了居民法律咨询……然而,让张国樑最为看重的一项首创,还是请动迁居民“回娘家”。世博动迁结束后,他邀请最早签约的40多位居民回来“看娘家”,请他们亲自检验是不是公平,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在得到居民们一致首肯后,张国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曾几何时,张国樑看到动迁居民围上来就紧张,生怕听到:“这家伙说话不算数,让我们先搬的人吃亏。”在“阳光动迁”推进落实的这些年里,在上海动拆迁工作大步迈进“快、平、稳”的快车道时,张国樑的“胆子”变大了,腰杆也更直了,走访时的“担忧”变成了怕居民过分热情,大家都想邀他去家里坐坐,他却分身乏术了。“如果有猫腻,做动迁的人肯定躲着老百姓,而我们和居民是朋友、亲人,邀请他们回娘家,是对‘阳光动迁’成果的最好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