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幕墙企业如何让天文馆“熠熠生光”?首席技师研发小组保驾护航,助力企业创新前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3-06-04 16:16

摘要: 了解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成立首席技术研发小组等创新举措,不断培育人才,同时也反哺企业不断前行。

这是一家坐落于青浦工业园区内的知名幕墙设计、施工、咨询、维护专业企业,美特幕墙近年来为沪上诸多地标性建筑设计幕墙,包括上海天文馆在内的建筑获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一家幕墙企业是如何让地标性建筑更为闪光的?记者走近美特幕墙,了解到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成立首席技师研发小组等创新举措,不断培育人才,同时也反哺企业,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在幕墙界令人惊叹的作品。


上海工匠攻克天文馆“难题”


作为美特幕墙的首席技术专家,朱齐飞还获得了2022年“上海工匠”的称号,今年的上海市第十五次工代会,他也作为一线技术工人的代表参加大会并对产业工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深耕幕墙行业近20年,朱齐飞从幕墙学徒工走向幕墙行业专家和公司总工程师,担任了颇多重点项目的建造和设计,尤其是对于上海天文馆幕墙的攻克,让朱齐飞和团队记忆深刻。


当时,美特幕墙承建的上海天文馆幕墙工程项目,建筑设计以科技感与外星空感受相结合,辅以三体为灵感——将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圆形弧道环绕,打造出了世界天文馆之最的幕墙景观。


接受采访时,朱齐飞告诉记者,由于工程立面均为不规则造型,如曲面、弧面、球面、对于幕墙的测量放线难度较大,精度要求较高,这些都是工程的控制重点。


此外,由于项目复杂的几何界面,使得墙面系统、屋面系统、天窗系统、玻璃系统、吊顶系统等交界面规格种类繁多,且都为曲线交接。


而幕墙专业与钢结构、土建、建筑、机电设计方案也存在大量协调配合的内容。


对于遇到的技术难点,朱齐飞和技术团队一起反复研究,最终在现场通过全程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对建筑模型及所携带的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各层次的处理,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运维由传统的2D向3D转变,设计和施工水平都显著提高。各幕墙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均按不同部位对模型实施分段分层安装模拟,对可能产生的碰撞、拟合、交界面冲突都能预先进行沟通确认,对工期保障和避免加工安装损耗都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记者了解到,整个天文馆的幕墙施工共分为9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对于精密测量都需要强大的技术保障。此外,由于该工程占地面积较大,根据轴线控制点网建立细部控制网,利用控制点坐标检核土建及钢结构控制点坐标,在以上布设的控制网基础上根据需要加设幕墙安装的控制点。如此精密的点对网,点对点、网对网的技术衔接几乎贯穿在每一个施工阶段,朱齐飞坦言,那段时间整个团队的压力都很大,但大家都在和时间赛跑,每天都在脑力激荡,最终也拿出了令人惊艳的幕墙作品。


首席技师研发小组成关键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美特幕墙在2017年便成立了一支以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的团队,“首席技师研发小组是在工会的关心指导下建立的,汇聚了我们行业内建筑、机械、机电等多专业人才的团队。”朱齐飞表示,这个小组拥有幕墙专利技术70多项。


“例如我们在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酒店项目上,技术团队首次成功应用了高端干法单元式工艺系统。该项目建筑平面外形为非规则弯弧形状,采用传统的单元幕墙工法,过桥型材均需加工切割为不同的角度,工艺复杂,且不同角度的过桥型材拼接打胶质量现场难以控制,极易出现漏水等质量隐患。该项目主体结构为实体剪力墙结构,安装作业面较难设置。”


首席技师研发小组。


针对该项目特点及领域的技术短板,技术团队成功研发推出新型干法密封单元幕墙系统,朱齐飞很自豪这支团队的创新和研发能力还在不断增强,“在厦门世茂海峡大厦项目中,技术团队攻克了中国最大风压幕墙的技术难题。本项目毗邻海边,建筑风荷载标准值最大为12.8kPa,远远超出常规幕墙的抗风压性能设计。技术团队努力攻关,创新性地采用了整体格构式的结构方法,大大提升构件的整体强度及刚度,解决了极端风荷载作用下幕墙及其外装饰线条抗风性能。


团队在项目工地上。


以专注之心做专业之事


据悉,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幕墙制造国和使用国。美特幕墙成立30多年来,目前已成功完成1000多幢高层和超高层幕墙作品。朱齐飞告诉记者,在公司,很多一线技术岗位的职工都是“专心一意做幕墙”。


从学徒、助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走向全国行业的专家、技术规范的起草人,朱齐飞一步步走来靠的便是“以专注之心成就专业之事”。


对于踏入这一行业的年轻人,朱齐飞也表示,未来的幕墙一定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但他们始终坚持“为建筑而生”的初心、耐心、恒心,就一定会做出好幕墙。他说,当下很多年轻人更愿意从事“短平快”的工作。企业、工会如何搭平台,给他们提供高质量且稳定的发展平台非常重要,除了目前已经设立的首席技师研发小组进行师徒带教,他们也在探索更多的方法,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提升职工技能。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走企业看发展|数字孪生平台“全景...

匠心之路丨做新时代的“宋慈”——...

匠心之路|她让指纹“开口说话”—...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