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黄帆(左五)“数智交通勘测设备”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合照
黄帆“数智交通勘测设备”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搭建高质量服务创新平台为目标,着力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在地铁隧道日常巡检、维护、数字化运维、智能监控和预警等方面开展工作,守护城市“生命线”。
工作室依托上海建科承接的大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聚焦轨道交通技术服务,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造及运维、智能监控和预警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为上海这座拥有831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条线路、508座车站的城市,每年提供技术服务超500公里。凭借行业内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多年来对城市交通安全作出的贡献,这个平均年龄为34岁的年轻团队曾两度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领衔人黄帆也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延伸数智触角
描绘地下安全蓝图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给地铁运维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保证地铁运行安全,工作室成员充分利用夜间作业时间提高检测频次。在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的项目现场,工作室成员们正在使用一台40公斤重的黄色小车为地铁隧道进行全方位的“CT扫描”。这台“小车”看上去不起眼,却拥有“十八般武艺”,它聚焦轨道交通盾构隧道进行研发,是搭载了扫描仪、工业电脑、里程计等智能设备的三维激光移动扫描系统,可快速实现轨道交通隧道全断面扫描、隧道环缝自动识别、管片收敛精确计算、隧道病害清晰显示。“类似三维激光移动扫描系统等智能设备的应用,使地铁运维工作彻底告别以往‘人工扛设备检测’的时代,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黄帆说道。
作为地下空间工程,地铁隧道的稳定也极为重要,一旦出现变形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工作室以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为重点服务内容,研发了静力水准仪、测量机器人等软件系统和硬件产品,使数字化、智能化的监测手段成为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如同灵敏的触角,感知和掌握风险情况,构建完善的地铁隧道监测体系,为城市地下安全保驾护航。
三维激光移动扫描系统应用
构建多维体系
编织地面安全网络
除城市轨道交通监测、运维工作外,工作室还将业务拓展至市政道路、铁路、管线等领域,从多个维度守护城市“生命线”工程,保障地面基础设施稳定有序运行。
针对上海地质构造复杂、地基松软、压缩性高、易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特点和难点,工作室经过数次试验和现场实践,形成了一套数字化的工作模式:通过激光雷达扫测、无人机摄影等技术快速测绘并掌握道路基本情况,统计周边交通设施及行道树等数据,根据测绘结果拟定检测、监测措施,并将成果上传数字化平台进行分析、论证。这套数智化工作模式是解决现代化工作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保障全国多个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行中发挥了极大效力,同时在各项重要的城市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无数车辆往来于场馆附近,对道路安全保障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防止重型车辆频繁碾压后可能导致的塌陷甚至陷车情况的发生,工作室对场馆周边道路进行路基层脱空检测,通过地质雷达扫描技术,让路面下的风险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到“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制定出一套道路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为进博会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工作室以数智化技术让城市“生命线”运行管理更安全,未来将继续秉持上海建科精神,向着高水平服务和技术创新前行,“以最新的建筑科学成果为上海和全国城乡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