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一线丨黑暗井道和闷热机房中,他们守护电梯上下间的安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3-08-07 15:49

摘要: 电梯安全由他们来守护!

夏季高温下,不光人会中暑,关乎每一位乘客上上下下安全的电梯也会“中暑”。进机房,钻井道,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电梯检验所(以下简称:市特检院电梯所)的工作人员顶着40℃的高温,对管辖的电梯进行细致检验,守护电梯安全“门”。



电梯也会“中暑”

夏季高温正是检修忙碌时


烈日炎炎,一大早,市特检院电梯所检验师张小虎和检验员陈式清便背着工作包出门,去往长宁区古北中央花园小区。


“气温这么高,不仅人吃不消,电梯也会‘中暑’。持续高温下,电梯的电气元件会加速老化,甚至造成损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维护,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根据相关规定,城市运行中的每部电梯每年至少要做一次检验。


工作人员检验电梯缓冲器。


“正值盛夏,电梯的故障率是最高发的。”张小虎告诉记者,电梯正常运行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5~40摄氏度之间。通常由于电机发热,电梯机房环境温度要比外界高3~5摄氏度左右。如果电梯控制系统电器元件发热超过一定程度,变频器会进入保护模式而停止工作。从电梯的表象来看,就是不响应任何外部指令,电梯停止运行,这时电梯轿厢内有乘坐人员就会被困,等到温度下降后,变频器解除保护状态恢复工作,电梯也恢复正常运行。


他们这次所检验的电梯没有机房,设备被安置于狭窄的井道中。相比较户外作业而言,室内虽然没有了太阳的炙烤,但由于空气流通性较差,又有电气系统工作散发的热能加持,电梯井道及地坑的室温已逼近45℃,密不透风的工作环境活像桑拿房。还没进入井道内检验,他们的额头已开始冒出豆大汗珠。


身涉危险环境

只为保障乘梯安全


踏入电梯的第一步,检查已经开始了。拨通紧急求助按钮,接通了物业安保处,张小虎向对方说明来意,测试信号是否畅通、双方声音是否明晰。


工作人员检测电梯求助装置。


陈式清向记者介绍,他们检验电梯的第一步操作,包含紧急呼救、应急照明、紧急制动等,都是以乘梯人员安全作为第一准则,通过逆向思维模拟,排除电梯中可能发生的危害人身安全的故障。


经过一系列安全操作,张小虎打开电梯井,走上电梯轿厢的顶部,这里只能同时容纳最多2个人。狭小的空间内,他和陈式清与电梯维修方配合,一人在外通过机械操作控制电梯下降速度,一人检查每一层的电梯及层门情况。


在这里,闷热与灰尘作伴,更需要检验人员的“火眼金睛”。“电梯安全性能要求较高,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有复位,电梯就关不上。”按照要求,张小虎要检查每层层门,包括门的运行和导向、自动关闭装置、门的锁紧与闭合等,这样才能保证居民乘梯安全。


工作人员检验轿厢与井道壁距离,距离过宽乘客容易掉进缝隙。


“您请当心,不要靠太近!”这是检验人员对记者说过最多的话。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提出希望能下到电梯井中近距离观察,但因非专业人员不宜进入井道而被拒。只见张小虎与电梯维保人员配合,站在轿厢顶上,谨慎而熟练地进行检验。轿厢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上行制动工况曳引试验、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试验……在这个狭小的电梯机房内,张小虎一待就是半小时,没一会儿,衣服便已全部湿透。“这里有许多零部件都是高温部件,最近每天温度都差不多,工作服基本没干过。”张小虎笑着说,这种室内电梯已经很好了,最热的是室外的玻璃井道电梯,在里面待5分钟都会感到“缺氧”。


完成轿厢顶的检验,张小虎顺着井道来到位于地下一层的底坑,这里的温度较前面两处低了不少。他说,这是高温天最让他感到轻松的地方,“底坑最怕的就是潮湿和雨水侵袭,在这里我们需要检验底坑的各个电气安全装置。”


做完最后的检验后,张小虎爬出底坑接过陈式清递来的水,咕咚咕咚就是大半瓶。“之前刚开始做这行的时候也不习惯,顶楼机房根本待不住,现在单位提供不少防暑降温的措施,有的小区顶楼机房为保护设备还安装了空调,这些都减轻了酷暑的炎热。”张小虎说,一年365天,差不多每天都有电梯需要检验,如果不能及时检验排除隐患,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守护乘梯人员的“上下”安全,成为他坚持下来的理由。


“数字化+智慧监管”

电梯监管更有保障


完成一部电梯检查后,他们同步将各项检验详细数据录入检验系统,形成原始检验记录。除了检测记录外,维保记录也实现无纸化全覆盖。现场,市特检院电梯所电梯检验二室副主任李哲一介绍,全市目前累计产生超过2200万条工单,实现了对电梯维保行为的动态监管、实时记录。


工作人员将检验数据录入后台系统。


不仅如此,他介绍,全市“智慧电梯”物联网应用,将传统的电话求救、人工派单应急处置方式,转变为自动监测、主动发现、后台系统调度的智能化监管方式,可实时采集、储存、传输、分析和应用电梯数据,实现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即时响应。


“在困人救援上,智慧电梯系统串联整合电梯应急困人救援各相关方,可实现从发现困人,维保接单响应,物业确认协同,应急平台联动,监管部门记录并可视化监控全过程。”李哲一介绍,系统上线至今已监测了4万余起困人事件,平均救援时间从30多分钟缩短到12分钟,并通过视频及语音安抚,有效缓解了被困人员的焦虑恐慌,避免出现过激举动造成二次伤害。


“电梯的检验是一年一次,可电梯监管却应是每时每刻,如何做到这点?”他补充说到,“通过智慧电梯监管系统,可实现远程监测。”截至2023年6月底,已完成192个制造单位和31个第三方远程监测平台的数据接入,在线的智能化电梯数量超过7万台,至今已汇聚了超过1200亿条电梯运行数据,实现对电梯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实景记录、自动识别、及时推送困人告警、电梯故障和不文明乘梯行为,系统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报送的电梯运行及使用故障超过80万起,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为保障电梯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采访当日,记者通过手机扫描电梯内“上海智慧电梯码”,看到诸多功能:一键报警、报修、监督、评价建议……他介绍,目前,“上海智慧电梯码”已实现全市覆盖,大幅提升了发现和解决故障困人的效率,也实现了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摄 影:展翔
摄 像:展翔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火热一线丨下午三点,休息室的杯架...

火热一线丨拥抱自然,也接受自然的...

火热一线丨有锅气,有热度,也有温...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