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对科研事业的热情,航天劳模翁伟樑为卢湾一小带来“开学第一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柴一森 发布时间:2023-09-01 14:16

摘要: 不能让劳模进校园变成一场单方面的讲座,而是要让孩子和劳模有更多的互动交流。

头图:劳模翁伟樑在讲课中



“翁爷爷好!”“这次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故事呀!”开学首日,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上海市劳模、原上海航天研究院长征四号乙/丙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翁伟樑走进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下称“卢湾一小”),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


“火箭男孩”对话航天劳模


在课堂上,翁伟樑围绕“中国运载火箭型谱”和“航天精神”两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现役运载火箭的型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特点、常用发射轨道等基础航天知识,阐述了中国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传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2004年秋天,一枚即将加注发射的火箭突然遭到消防水的喷淋,从二子级以下都喷湿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懵了。” 当翁老讲起火箭淋水的故事时,孩子们眉头紧锁,紧握双拳,听得格外专注。“那后来呢,火箭成功发射了吗?”有人不禁问道。“我们从上海紧急调集专家,经过3天超负荷工作最终排除险情,成功发射。”翁老的回答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讲课中,四年级四班的小男孩周寿宽引起了翁老的注意。当他在介绍“鹊桥”中继星是如何实施轨道捕获控制时,小男孩突然蹦出一句天文术语,“我知道,是地月拉格朗日L2点(即卫星相对于地球和月球基本保持静止的一个空间点)。”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赞叹声。在后来的讲课中,周同学向翁老多次提问和对话,仿佛一对年轻好学的徒弟和耐心教导的师父。


“火箭男孩”周寿宽向劳模提问


记者在课后采访中了解到,周同学痴迷于航天,有着“火箭男孩”的称号,家里也摆满了关于火箭的图书。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父母还会带他去天文馆、登上远望一号,参加航天夏令营,走进科研一线参观学习。“知道翁老师要来上课,我兴奋了一晚上,很早就做好了功课,我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他,未来我也要成为像他这样的航天专家。”周寿宽自豪地说。


“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比我们当初要好得多,未来他们可能会有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比如有的孩子会想当网红、当主播,当然这并无不可,但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倘若通过劳模的言传身教能帮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观,在心中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重燃对科研事业的热情,那今天这堂课就是意义非凡的。”翁伟樑感慨道。



让劳模和孩子有更多互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卢湾一小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第十八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和认识劳模,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的带领下,孩子们对于即将走进校园的每一位劳模都会做足“功课”,比如劳模们长什么样,有哪些动人故事,然后自己查资料、写讲稿,看谁能把劳模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在每周一堂特别开设的“情感教育课”上,孩子们还会走上讲台,向台下的劳模和师生讲述他们眼中的劳模故事。


不仅如此,学校还会策划“小小接待员”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礼仪培训,教他们如何接待劳模,搀着他们参观校园,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可以说,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学生遇到劳模,都会第一时间认出他们,并亲切地叫上一声“劳模爷爷”“劳模奶奶”。


翁伟樑与孩子们合影


“不能让劳模进校园变成一场单方面的讲座,而是要让孩子和劳模有更多互动交流,如此才能慢慢打破劳模在学生心目中高而远的刻板印象。”吴蓉瑾说。


而变化也是以小见大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平时的课堂发言中,语文作文里,学生们都会把熟悉的劳模故事融进去。还有家长说,自从小朋友参加了学劳模活动后,回家抢着做家务。有的学生得到劳模赠送的盆栽后,成了一个“小小花匠”;有的学生因为要接待劳模,紧张到整晚睡不着觉;还有学生精心准备了小提琴曲,在探望劳模时拉给他们听。

摄 影:刘振思
摄 像:柴一森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工会实事录丨上海市医务工会为劳模...

劳模精神永不过时——2023年全...

绝活丨一顶假发包含21套工序,百...

首页

顶部